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技术、经济学、科学与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中 ,科学、经济学和技术随各自服务于贪欲和权利欲的直接程度而一个比一个更加骄傲和愚蠢。贪欲激励人类创造了高水平的物质文明 ,也正把人类引向战争危机和生态危机。人类须来一次文化转型 ,须从“建立在贪欲基础上”的文化上升到“建立在智慧基础上”的文化。在智慧文化中 ,技术接受科学和哲学的指引 ,经济学与哲学伦理学重新结盟 ,科学自觉地与哲学对话 ,哲学善于体悟“不可言说的”存在。只有创造了这样的文化 ,人类才能安然生存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蒂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批判的同时 ,构建了其“后哲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 ,没有那一个文化部门再具有特权 ,哲学、科学、文学、政治等文化部门都是平等的 ,而且哲学只是一种教化哲学 ,其实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唯物主义”是美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形态。它是沿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建构起来的 :一种是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的成果 ,在经济和日常生活层面上 ,建立经验的文化哲学 ;一种是汲取欧洲“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果 ,在语言意义和意识形态层面上 ,建立批判的文化哲学。本文着重考察这两种思路在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传统和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文化阐释上的不同观点 ,揭示美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多元理论走向。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语境”与“生活处境”的关系逻辑出发,深度分析、解读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精神。首先可以将“哲学语境”分解为哲学的外延性文化场境、宏观哲学的文化语境和微观的哲学文本语境,这是一条收敛式、确认哲学个性及其理论链条的路径,进而强调“哲学语境”必须落根于“生活处境”才能获得理论合法性。其次,从分析马克思所直接承接的哲学文化语境入手,显示马克思哲学对青年黑格尔哲学割裂哲学语境与生活处境关系的批判与超越;第三,着重从马克思置身其中的生活处境的分析,简要地解读出马克思哲学语境、哲学主题的个性特征。可见正确处理“哲学语境”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后教科书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具有直接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唯物主义”是美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形态。它是沿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建构起来的:一种是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的成果,在经济和日常生活层面上,建立经验的文化哲学;一种是汲取欧洲“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果,在语言意义和意识形态层面上,建立批判的文化哲学。本文着重考察这两种思路在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传统和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文化阐释上的不同观点.揭示美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多元理论走向。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开展自然技术哲学研究”和“开创全面技术哲学研究”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它又划分为初创时期和发展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以2000年10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第八届技术哲学年会为标志,它开创了我国全面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阶段。关于21世纪技术哲学研究的展望,提出“拓展全面技术哲学研究”和“加强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一体化研究”两点建议,并进行了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科学哲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现代科学的技术本质使得“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等可以纳入“科学哲学”之中,传统科学哲学所面临的学理困境以及现象学的强大影响已促成现象学科学哲学的兴起。包含着“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的现象学科学哲学通过其独特的解构、指引和构造方法,超越纯粹的认识论一方法论层面,从生存论一存在论的角度探讨关于科学的种种哲学问题。现象学科学哲学已然形成一定的声势,但其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厚重的原创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张东荪看来,科学与哲学在对象界域、“真”的标准、研究“进路”、治学“态度”、性质、功用以及地位上都迥乎不同,两者既界限分明又相互会通,在相互区别而又密切相关之中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地共同进步。张东荪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精辟见解,不仅为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生存与发展争取了合法地位,也为我们正确处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学看待中西文化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在《论哲学“三态”》提出原生态哲学(即智慧哲学)、对立哲学(即形而上学哲学)、和谐哲学三种理论形态的基础上,对哲学“三态”作进一步的探讨与阐述,主要包括关于“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根基及其历史性发展,西方形而上学哲学和中国和谐哲学的形成及其核心理念与基本特征,以及中西文化哲学的根本差异。西方哲学的本质是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本质是天人合一。西方哲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分割”与“对立”,是树立斗争的哲学;而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整体的“统一”与“和谐”,是对立统一的哲学。  相似文献   

10.
理论研究的语境选择是任何理论生存的最基本前提,文化哲学研究的理论语境在于对文化和文化哲学的理解.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存在,人是文化存在的本质.人们通常在三种层面上理解文化学:关于文化的科学,关于文化学的元理论,哲学的文化哲学.哲学的文化哲学是反思近代科学哲学的产物,其基本问题是关于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文化哲学作为哲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近代哲学建构的自我有着巨大的理论困难.黑格尔之后的非理性主义对自我的理解超越了近代认识论的视野,但仍有传统形而上学的残余.胡塞尔现象学既坚执纯粹自我是所有真理的源泉,又潜在地包含着对以往自我观的解构.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以实存的情绪融入事情是自我拥有的基本方式.进而,梅洛-庞蒂克服了此在形式层面的生存状态,肯定了以身体主体方式在世的"沉默的我思".可见,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意味着生存论自我对认识论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别究竟何在?其中的一个回答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最主要差别在于中国哲学以"不言说"的实践方式作为探索和表达真理的手段,而西方哲学则以"言说"的方式作为探索和表达真理的手段。中国哲学虽然也有"言说",但其"言说的"的价值最终要由这"不言说"的实践来决定,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中国哲学对于用以"言说"的文字就不甚重视,往往有"得意忘言"的情结。中国哲学因其以"不言说"作为探索和表达真理的手段而表现为一种非逻辑的心灵体验哲学或实践学。  相似文献   

13.
哲学概念三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将"哲学"定义为"爱智慧"或"智慧的朋友"。显而易见,这样一种界定过于宽泛而失之具体。要准确而具体地把握什么是哲学,需要先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的问题,即人为什么要热爱和追寻智慧?二是"是什么"的问题,即"哲学"作为一种智慧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三是"怎么样"的问题,即"哲学原型"是什么?在这样三个问题探讨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哲学的定义:所谓哲学,是指在超越层面研究事实与价值的学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史的未来建设要处理如下一些问题: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国概念中包含的古今中西以及文化、地理和阶级性的关系;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当代史和本来的历史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和谐”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其基本内涵经历着由本初的自然哲学层面向社会哲学、再向人学层面转向的漫长的演进过程。和谐范畴最初是作为同混沌相反的宇宙的组织性而出现的,在自然哲学层面它是指一种理想性及源生性的状态。但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谐开始转向精神哲学和社会哲学领域,开始具有社会的意义;同时逐渐和人文纠缠,注入了个体意义,具有了人学意蕴。  相似文献   

16.
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矛盾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往对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矛盾论》的解读,基本上是置于一种理论哲学传统中进行的,与之不同,本文则试图提供一种基于实践哲学传统的解释,并在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比较中,将《矛盾论》的辩证法理解为一种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顾宪成的“实学”概念的考察,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中,大多只触及到“实学”概念的第二层含义,即认为实学既包括形而上道德性命之学也包括形而下功利之学。对于实学的第一层含义,即道体、性体之善未曾深究过。通过对实学这两层含义的追究,我们看到,“实学”不是相对于儒学的一种独立存在,也不是儒学的一种次生品,它是儒学在遇到挑战后的一次本能反应和自我凸显。在与其他学说尤其是佛学的对抗中,儒士们看到了儒学不同于佛学的显著特征,便给了它这个看似新奇的名字——“实学”。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避免了本质主义的困境。我们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将“哲学”视为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和思想方式,从而观察多种多样的哲学活动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交织而成的网络,扩展我们对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基于这种认识而展开广泛的哲学对话,或许是“中国哲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一我思之于我思对象不断逼近的线性论的历史的话,那么中国哲学史则体现为一根身的道体一辟一阖的循环论的历史。就其大的脉络而言,先秦哲学标志着身体的挺立,宋明哲学则意味着身体的退隐和与之相偕的心识的觉醒,而明清哲学则代表着向身体的回归的运动。这一中国哲学史的内在理路的揭示,既历史与逻辑一致地是对身体而非心体这一中国哲学本体的真正澄清,又对于我们把握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以一种历史的辩证法为我们表明,正如西方的意识哲学的启蒙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现代文明那样,在后现代日行日近的今天,对中国古老的“身体之书”的重新解读,也必将使中华文明再次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不是对其随后展开的逻辑学范畴、内容及阐述顺序的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而是全面阐述其本人的哲学观。这既是真切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理论前提,也是准确把握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和要害。概括而言,黑格尔主要是将哲学理解为: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以及哲学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