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审美教育应贯穿始终。有道是:“美育者,与智育相辅相成,以图德育之完成也。”这就充分说明了审美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散文、游记、小说等等,无不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和社会美,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和热烈的赞美之情。学生能否进入作者营造的情感的氛围,进而受到感染、得到启迪,美感乃是中坚和桥梁。美是干姿百态,不可穷尽的。而自然美与社会美则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美的本身充满了矛盾斗争,而正是这种矛盾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贵“和”传统源远流长。它的精髓是既承认矛盾无所不在,又强调人有掌握规律、解决难题的能力,所以只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正确处理有关矛盾.就能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的身与心达到普遍和谐的境界。这个主张掌握规律,调控矛盾,争取整体协同、和谐统一的传统观念不仅对悠悠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有极其深广的影响,而且对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战争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等.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我国许多现行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四海认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举世称誉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正是发展贵“和”传统、拓宽“致和之道”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3.
"执中致和"本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中致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表示协调不同声音,构成美妙的乐章.当人们认识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事物发展规律后,便逐步向认识、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心灵审美各领域拓进,要义是将利益不同、政治要求不同的力量协调起来,实现国安民悦的"大和"目标.甲骨文"中"为"王旗"形,表示王法之中道,后伸延为道德之中正,认识之正确,以及人性之至诚、人情之中节."执中致和"就是执政者以其中直之性和中节之情,实行合乎中道的法律制度,让矛盾中的各方各得其位,使创生中的万众各张其性.但由于"执中"权在君不在民,而原本作为协助君王"执中致和"的士人,在利禄的诱惑下成为官僚机构的一员之后,竟投王所好,使君权失去了稳定的、理性的制约力量,这样,其"中"不中、其"和"不和便成为经常的社会现象.在经过长期的治乱循环之后,人民最终以民主革命的形式推翻了君权专制制度.而今天,当我们运用"执中致和"的思想资源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时,一定要忠实地分析这一理论的本义,注意克服其主客观的历史局限性,使它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矛盾的斗争性有无条件性和矛盾的同一性是否贯串于矛盾过程始终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列宁所讲的“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的原意进行了辨析。文章指出,应当划清“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与“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这两对概念的界限;作为矛盾本身两种属性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并无相对、绝对之分。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的论断在理论上是违反辩证法的,实践上有很大的危害性。其理论误区是把矛盾的斗争性绝对化,否认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认为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以及人为地“设置对立面”。“斗争哲学”在中国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我们必须扬弃“斗争哲学”,以科学的矛盾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眼哲学思想对文学思想的影响,分析明代理学与文学思想。指出:程朱陆王两派理学的斗争转化,直接影响到文学思想的风貌,使明代文学思想斗争,最具有流派斗争史的特点。斗争的结果,是矛盾双方的转化,矛盾相依相激相成,继承中有修正,新变成为弘扬。哲学思想文学思想都在斗争和转化中获得发展。某些理学问题的性质,如泰州学派的归属,若不辨明,不但影响理学研究,也直接影响文学研究。本文对此试作探讨,提出了与权威观点相反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李煜、李清照是我国古代婉约派词人中的大家。李煜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真”,他的词一任真情的流露,较少有理性的节制:他前期主要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悟;后期主要写亡国之痛,血泪之情。李清照是宋王朝南渡前后最杰出的女词人。她的前期主要写略带苦涩和忧虑的望夫词和对大自然、禽鸟花草的热爱的抒情词;后期主要写的是亡国亡夫的血泪词,这既是词人情感历程的写照,又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充满差异的社会生活难以杜绝各种矛盾的发生,矛盾一旦发生就难免引发冲突和斗争。而斗争方式有多种多样,但只有合理、合法、合道德的斗争,即维护公正平等与和谐统一进而扩展和谐统一的正义斗争,才有助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因此,深化对矛盾过程中斗争问题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既作用于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国家、民族、政党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蕴含情感发生发展的面相。借助建党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对英烈的敬仰之情、对人民的尊重之情、对政党的自信之情和对世界的感谢之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情感的多维内涵。从情感维度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是有待开拓的新领域,应当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的矛盾观不同于黑格尔的矛盾观,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中国人矛盾观的最大特点是,把矛盾看成是一种消极的东西,因此矛盾不可能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矛盾的解决,中国人有三种方法:"和稀泥"、妥协、斗争。中国人更看重前两种方法,至于后一种方法,即斗争,中国人一般是不会使用的。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国人才会拿起斗争的武器。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卡尔弥德篇》最令人惊异之处就在于,这部对话的最大篇幅及其思想重心居然都落在对于知识问题的探讨上。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知识论”呢?这种知识有益吗?为什么对于节制这个单一美德的探讨要落脚在这种“知识论”上呢?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一种解答。我们认为,《卡尔弥德篇》中的节制论所最终导向的“知识论”乃是一种包括“知之之知”和“不知之知”在内的完整的哲学式自我认知,其目的是为了表明节制的自知及其审查性功能。苏格拉底反复用这种察己察人的节制警诫未来的僭主格里底亚要懂得谦敬知耻和自我克制。 关键词: 柏拉图;《卡尔弥德篇》;节制;自知;知识  相似文献   

12.
试论孙吴建国过程中北方地主集团与江东地主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高敏约在61年秋,曾写《东吴时期江北流人集团与江南地主集团的矛盾斗争》一文,认为孙氏父子兄弟据有江东最早而称帝最晚的原因之一,在于江北流人地方集团同江南地主集团的矛盾斗争,拉住了孙氏父子兄弟迅...  相似文献   

13.
元明清爱情剧中矛盾冲突和思想意蕴之演化许金榜在浩如烟海的元明清戏曲作品中,爱情剧数量最多,成就也最大。对这些作品,人们似乎习惯于用歌颂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反封建礼教的斗争来加以评论。而实际上,随着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变化,产生于不同时...  相似文献   

14.
论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洪、杨矛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秀全和杨秀清不仅在定都南京以后矛盾尖锐,而且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也进行了一系列争夺权力的矛盾斗争。在此过程中,冯云山是洪秀全的同盟者,萧朝贵是杨秀清的同盟者。洪、杨双方均利用了太平天国所尊奉的拜上帝教,使之成为与对方进行争夺的得力手段。杨秀清在权力争夺中处于攻势,而洪秀全则处于守势。洪、杨二人的个性特点也对双方的矛盾斗争起到了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有: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矛盾中,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矛盾最为突出,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和较量并没有停止,而且还会长期进行下去。在国际上,敌对势力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我们面临着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则表现得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6.
史学界已经对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斗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者大多将目光集中在四大劣绅与政权之间的矛盾斗争上.其实,长沙抢米风潮的官绅斗争中,尽管有一些劣绅、旧绅参与其中,但正绅、新绅无疑是与政权斗争的主要力量,绅权与政权之间的矛盾斗争明显具有新旧斗争的性质,这对晚清湖南政局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倡导抒写性灵的文学思潮蔚然成风。此时,多数文人已失去对传统价值观的信仰,一心要创造一种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又使他们都具有一种狂狷之气和愤世嫉俗之情;在不以世俗为务和沉迷于山水的行为背后,也隐含着某种忧患感、何以会产生如此心态?这自然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背境及文学思想传统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情”彰显丰厚意蕴,并常与人之“性”关联,同时不失“理”之调适。先秦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注重于以性说情,或以情释性,主张性、情一体;同时又主张以理调情、节情、制情,或以礼挈情、导情,而“礼也者,理也”。孔子“仁”学兼性与情,以孝弟(悌)的自然亲情为始,推己及人而泛爱众;主张以知利仁、因情以礼,以礼挈情。孟子以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说仁义礼智四端性善,“心统性情”,四端之性亦为四端之情,并以之为人之“大体”;主张反求诸己求放心,理义调情,立“大体”之德以控制“小体”之情欲。荀子认为情不可免,从人的自然情感说性;主张以理节情,使情中理、中流,并主张化性起伪,称情而立文,以通“理”之礼养情、饰情、导情、兼情。先秦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有关性、情、理的思想构成儒家伦理中性情论与理情说的源初型态,其后儒学家大多专注于性、情、理阐释及其关系探究,由此影响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学术脉路,通情达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的独特印记。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受到晚明心学以及时代潮流的影响 ,非常关注男女恋情 ,抨击传统礼教 ,具有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以往评论家片面夸大汤显祖思想的积极意义 ,忽视了其缺陷与不足。这里从爱情的自由与还魂的尴尬、情与理的纠结、男女主人公追求的差异性等方面 ,分析了汤显祖《牡丹亭》爱情观的矛盾状况 ,认为《牡丹亭》的爱情观存在着现实之情与理想之情的矛盾 ,以及情与理的调和折衷、功名对爱情的冲击等方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在首次国共合作时期,多数华侨尤其是上层处于矛盾遑遽状态。其代表人物出现联共派与反联共派的矛盾和斗争。这时孙中山期待华侨人力财力支持虽不如前此迫切,但日益坚定而鲜明地捍卫华侨利益。他觉察到上述两派斗争,并且适时地进行了酌情处理,这体现在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后系列事件中。总的看来,此时期华侨上层对国共合作态度冷淡,华侨中下层群众则亟欲冲破封锁和诬陷,支持国民革命,孙中山和华侨的关系因而有亲有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