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莉莉 《南方人口》2011,26(2):31-38,64
女性丧偶老年人是老年人口中的双重弱势群体。利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以及对18位女性丧偶老年人的深度访谈资料.发现我国女性丧偶老年人普遍存在着经济收入低、保障水平差、自评经济状况“困难”比例大的特点。此外,女性老年人在丧偶之后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以及对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强调性别平等观念,建立遗属养老金制度,是解决女性丧偶老年人经济、生活困难的一个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农村丧偶独居老年女性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发现,农村丧偶独居老年女性的社会支持状况较差.表现为经济支持脆弱,主要包括经济来源渠道少,收入水平偏低,慢性病的支出缺少有力的支持;生病时的日常生活照料支持主要由女儿承担;精神慰藉支持状况一般,女儿和邻居提供的支持起重要作用.究其原因:农村基础养老金水平低,低保救助面窄,飙升的彩礼导致家庭财富支出的失衡和女儿养老面临的尴尬.相应的对策建议是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水平;扩大低保救助范围,将日常慢性病的医疗费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畴;提高家庭经济支持的责任感,倡导男女平等,提倡女儿养老.  相似文献   

3.
人口老龄化及老年女性比重较高增加了老年贫困的概率。对此,德国主要采取两项对策避免老年贫困:养老保障是第一道防线,里斯特/吕鲁普养老金、最低养老金等都是重要的政策选项;社会救助提供了最后一道有效安全网。借鉴德国经验,中国应通过完善多支柱模式并逐步扩大第二支柱比重、养老保险参量改革、建立老年低收入群体收入保护机制、建立健全老年社会救助制度等措施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低收入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有效规避老年贫困风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人口计生局坚持将人口计生工作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推进新农村建设等紧密结合,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关心群众生活疾苦、满足群众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动了全市人口计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养老金替代率的自动调整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根据经济和人口的特征以及变化趋势,对养老金替代率、缴费率、退休年龄等参数进行调整,以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合意性。文章对辽宁省试点“统账”模式的养老金给付水平进行了分析,针对养老金替代率的逐年下降,提出了建立养老金替代率调整机制的必要性。同时,建立根据工资增长率、物价指数等参数进行养老金替代率的自动调整机制并做了实证分析,给出了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础养老金的财务可持续性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办法,构建基础养老金长期财务随机预测模型,运用蒙特卡洛随机模拟方法给出变量在预测年度的取值,并通过5000次模拟,测算基础养老金未来75年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和可能变动范围.结果表明:基础养老金年度缴费收入将在2020年开始不足以满足当年的养老金支出需求,出现年度缺口;到2025年,养老金累计结余消耗殆尽并出现累计赤字.如果将法定退休年龄推迟5年,将使基础养老金年度财务收支出现缺口的可能时间推迟17年左右,2085年的累计缺口将降低55%左右.  相似文献   

7.
刘欢 《人口学刊》2017,(6):71-80
伴随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养老模式的变迁,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农村老龄人口在养老上不仅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同时由于成年劳动力的外流,在养老服务上也面临着供给不足。农村老龄贫困家庭尤为值得关注,老龄人口的自理能力是否会对家庭贫困产生影响?家庭贫困与老人自理能力及服务需求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基于此,文章以精准识别家庭贫困成因为思路,以老龄化为视角,探析农村老龄人口自理能力、服务需求与家庭贫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具体方法是基于CHNS数据库19892011年9次调查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分别对各个假设进行面板Logit回归估计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农村老人自理能力与服务需求显著正相关,与低收入家庭、家庭规模呈现显著负相关;老人服务需求与家庭收入、生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自理能力对服务需求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服务需求满足程度、个人收入与医疗保险对老年家庭贫困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自理能力对农村老人家庭贫困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非老人家庭中自理能力、服务需求与家庭贫困也有显著的关联性。因此,自理能力、服务需求与家庭贫困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针对农村老年贫困家庭,应优先满足其经济和健康需求,从而为精准识别老年贫困和精准帮扶贫困家庭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农村老龄人口养老服务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退休年龄由各国各地人口的平均寿命以及劳动力供求状况所决定 ,它对养老金的支付有重要影响作用。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劳动力供应日益困难的当今社会 ,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做出了推迟退休年龄以维持养老基金平衡的政策选择。中国城镇职工退休年龄是几十年前规定的 ,在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养老保险制度日益成熟的今天 ,也存在着推迟退休年龄的社会需求和可能条件。文章通过对养老保险制度赡养率、被动率的分析 ,提出了按男女有别、分步到位的原则推迟职工退休年龄的政策建议 ,文章还就一些地区大批办理职工提前退休的做法对养老金支付造成的压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养老保险能使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保障,对于老年人安度晚年以及社会安定团结都有很大的好处。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显得越来越重要。一、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一) 人口老化的态势使我们不得不考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近十几年来,由于大力推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加强了医疗保健事业,生育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少儿人口比重逐渐下降。据统计资料,我  相似文献   

10.
石燕 《南方人口》2009,24(1):40-48
为了研究老年女性养老经济收入的现状,本文利用《2007年镇江市代际和谐与养老模式实证研究》调查中465份60岁以上被调查者的数据,从社会性别公平的理性出发,阐述了两性在养老保险享有、收入数目及收入来源等方面的差异,分析性别对老年人养老经济收入的影响。调查分析证实了社会性别在养老经济收入上的差异及其对老年人养老经济收入的显著影响。为了保证老年女性有充足的养老经济收入,应该大力完善配偶遗属补贴制度、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和职业隔离。  相似文献   

11.
汪然 《西北人口》2016,(2):75-81
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作为一种全球性趋势正在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负担和成本,尤其是老龄化带来养老金的收支不平衡以及养老金模式的不可持续,给养老保险体系带来巨大挑战。而深层次的养老金危机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国家的财政收支、经济发展,甚至造成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以往的研究一般把养老金收支不平衡作为衡量养老金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准。这种仅仅注重财务、而忽视其安全、公平和信任等因素的分析不利于我们把握养老金改革的重点,也不利于我们对于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反思。本文从养老金的财务、安全、公平和信任四个角度去分析我国的养老金危机,并进一步提出了对未来养老金改革应该要注意的一些原则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乐川 《南方人口》2012,27(4):32-38,15
基于我国目前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以及对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预期,可以说城镇基本养老制度,在未来所要承受巨大的挑战将是毫无疑问的。目前理论界也就此问题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以及相关的效用分析。本文通过对“延长法定退休年龄”这一解决基本养老制度压力的途径进行假设,对不同法定退休年龄状态下,从目前到2050年的时间范围内,对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年龄缺口”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制度压力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构建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村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严重、农村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的情况下,农民明显存在养老、疾病和贫困风险。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订近期和中长期目标,明确以社会保险作为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建立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本内容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发展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发展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个与反贫困理念发展相伴随的概念,是具有发展型社会政策特征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制度通过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资源再分配,使其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以达到真正的脱贫。该制度具有使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效益性特征,使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具有抗击贫困风险的内生性特征。同时,该项制度具有持久发展动力的可持续特征。这些特征扩展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内涵。本文提出农村发展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概念,并构建一套体系对我国农村发展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客观的度量,可以为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住房养老保险模式及其微观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正迅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养老压力日益突出 ,传统养老模式已不能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养老需求。房产一般是家庭主要财富之一 ,但由于流动性差 ,在养老过程中其价值未得到充分利用。本文尝试通过一种新的模式设计 ,将房产价值和养老有机结合起来 ,提出住房养老保险模式 ,并从微观层面对其经济效应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6.
The American population is aging rapidly and individuals are living longer. Yet Americans are saving less and older workers are leaving the labor force at younger and younger ages. The accelerated drop i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corresponds roughly to 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adaption of employer-provided pension plans. I have illustrated that Social Security and employer-provided pension plans provide substantial incentive to leave the labor force early. The quantitative effect of this inducement is illustrated by simulating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pension plan and Social Security provisions on the retirement decisions of employees in a large firm, who are covered by a typical defined benefit pension plan. Scheduled Social Security changes would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retirement decisions of employees with a typical defined benefit pension plan like the one considered here. But if the pension plan provisions were changed to correspond to the Social Security changes, the effect would be very large. And, although not contemplated by current legislation, it is clear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Social Security early retirement age would have a substantial effect on the early retirement rates of the large number of employees not covered by a pension plan.  相似文献   

17.
焦娜 《人口与经济》2016,(4):91-102
应用CHARLS 2011/2013全国基线调查数据,研究我国现行社会养老对老年人医疗消费行为的影响。模糊断点回归结果显示,养老金提高了老年群体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有效挤入了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消费,而且与基本医疗保险存在互补作用;进一步研究证明,养老金对家户医疗消费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改变了家庭消费结构,增加了个人医疗支出占家户总消费的比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参保群体的家庭医疗开支压力。因此,政府在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全民覆盖的同时,有必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实现养老模式的互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基本养老账户和医保基金支付的潜在压力,促进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三大支柱比例的合理化,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形成社会养老保险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Rapid population aging is raising concerns about the sustainability of public pension systems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e four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rends in public pension expenditures: population aging, pension benefit levels, the mean age at retirement, and th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The second part presents projections to 2050 of the impact of demographic trends on public pension expenditures in the absence of changes in pension benefit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age at retirement. These projections demonstrate that current trends are unsustainable, because without reforms population aging will produce an unprecedented and harmful accumulation of public debt. A number of projection variants asses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policy option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public pension systems. Although the conventional responses are considered,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demographic options of encouraging higher fertility and permitting more immigration. This analysis is illustrated with data from the seven largest OEC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