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蔚 《北方论丛》2021,(2):112-117
"意象"是中国美学、艺术学领域中的重要范畴。其萌芽于中国原始思维中的"感物—象数"传统,"数"与"德"构成了"象"所承载的原型意义;魏晋至唐代是哲学意象论向审美意象论滑移的过渡时期,"境象不一"由艺术领域的泛化所指,向文学领域的确定所指靠拢;文学意象论完成于明清,意象在文学批评和理论言说中被普遍使用,对其主客统一、情景交融的认知已经全面渗入日常话语体系。与此同时,明中叶以后叙事文学中"形象"的凸显,以及西方话语的冲击,导致五四以后学界一度以西方视角审视意象。辩证地看,也为这一范畴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明"与"清":清代诗歌中的一组特殊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清代,号称集大成.即以诗歌意象而论,清代诗人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同时,往往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进行大量的修正和改造,从而赋予许多新的乃至特定的内涵.本文探讨其中由明清改朝换代引发,与明、清这两个王朝指称有关的一组特殊意象"明"与"清",着重总结其用法及规律.  相似文献   

3.
刘锋杰  莫先武 《学术界》2004,(1):258-262
严云受先生<诗词意象的魅力>,在意象理论研究方面援诗入学,通过实在的批评,拓展了意象理论的空间,为读者的诗词审美鉴赏提供了范式,也为文学史的重写提供了资源.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黄庭坚的诗歌,适应由唐到宋诗歌审美意识的嬗变,在意象表现上独辟蹊经,耳目一新,其革新精神与"陌生化"理论相契合.在语象空间的拓展上,他的诗歌有四个特点好用奇语;好用话语;好作翻案语;好作谐谑语.在从奇崛到自然的诗风改变上,体现为三方面以俗为雅;以拙见巧;以放致浑.黄庭坚诗歌意象"陌生化"的革新,应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
"言意之辩"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意之辩”是关于语言与创造的关系问题的讨论 ,这种讨论从古至今。本世纪这种讨论主要形成两种力量 ,即语言本体论与语言超越论。西方现代语言学普遍将语言提升到本体态度来认识 ,但其致命弱点在于为谋求一种共同性认知结构而忽略了人类极为丰富、生动的经验内容 ;而中国自古就有超越语言的批评传统 ,至今仍有人承继。但这种重感悟、重经验描述的批评传统又缺乏现代科学性的有力确证。本文粗略梳理这一线脉 ,意欲促动寻求关于直觉经验世界的新的阐释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加缪的<局外人>里,太阳既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又是作家个人潜意识的符码;阳光中的阴影既是荒诞哲学的矛盾综合体现,又是文学作品的荒诞象征元素.阳光意象是日神文化传统的现代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7.
"牧人"作为文学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反复出现."牧人"意象作为特定的"能指",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所指",具有"爱情生活"、"田园牧歌"和"人品修养"等方面的类同,但在具体的表现上又有许多差异.导致类同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审美意识具有趋同性,造成差异的原因则在于不同的民族在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文化类型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论"乌"意象的蕴意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泽强 《学术探索》2004,1(3):115-119
在早期文献中,"乌"意象的内蕴十分丰富.它被认为是背负太阳昼夜不停运转的神鸟,又被用来占卜吉凶,兼俱吉、凶双重意指.它被视为孝道的范型,又被用来比喻贪婪、奸诈、残暴的官吏,同时又是受压迫、被损害的百姓的写照.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述卓  王莹 《社会科学》2006,9(3):172-182
“水井”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器物之一。特别是当它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作为一个文学意象而存在时,便被世世代代的文学作品挖掘出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古典到当代的流变,可以观照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文化思维和文化心理的演变,以及人们对生存空间、生存价值和生存的终极意义的无止探求。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文学史上,"雪"意象的出现可谓历史悠久.在历代诗人的笔下,雪不是单纯作为一种自然物象而呈现,而是因人而有了情感,有了生命.在宋代女词人的笔下,这种意象呈现出丰富的意蕴,并成为她们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象征.此文着重从"雪"意象的三个方面探讨:即美好事物的象征、高洁情怀的寄寓、压抑与摧残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张立群 《人文杂志》2008,(2):113-117
青年作家格非曾经由于叙述的独特性而被划入到先锋作家的行列,这既与格非的小说观念有关,同时,也与格非的生存环境及其诱发的情绪有关.本文是从所谓南方的"水"意象进入格非的小说世界的.经过深入的阅读,"水"意象不但是格非小说中描写的现实之物,同时,也与格非小说中表达的记忆经验和时间认识有关,而从更为深层的角度上讲,它还关乎一种生命和欲望意识.上述内容构成了"水"意象在格非小说中的三方面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苏轼"和陶诗"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熙珍 《学术研究》2004,(7):133-135
苏轼“和陶诗”在意象展开的方式上与陶诗有所不同 ,但在精神境界和意境层次上与陶诗是相通的 ;苏轼和陶不是“敛才就陶” ,他所追求的不止是诗歌艺术的完满 ,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的完成。  相似文献   

14.
扶桑20世纪90年代崛起于诗坛。作品数量不多,但特色鲜明:以“爱”为主题,展现女性特有的柔性与坚韧;以冷调风格的人格化意象表现抽象情思;以反复低回的旋律与饱满的诗歌构成张力。是真诚而精致的个人化歌唱,体现出一种从容超脱的创作姿态。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是由无数意象构建成的艺术殿堂.梧桐,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普通的树木,但从意象初创时期的<诗经>一直到清词,"梧桐"意象频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具有富贵、祥瑞、爱情、愁苦等审美意蕴.在反复使用和沿袭不衰的过程中,文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其他意象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意象群,用来烘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不同的抒情主题.  相似文献   

16.
从汉语诗学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30年代的诗学理论侧重于主“智”,主“智”的诗学强调创作主体对于其对象的自主性“构建”活动,它可以人为地通过对语词的排列、组合或中断、省略,来营造一种需要智力活动参与的诗学形态与氛围,以使接受者通过对这一特定形态与氛围的智力性“赏玩”来“体味”其间的奥妙。主“智”的诗学携带着汉语诗学浓郁的文人传统,这就形成了一种力求使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能进一步趋于“融和”的发展路向,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以后汉语诗歌的基本精神面貌及其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7.
刘方喜 《人文杂志》2005,(5):93-101
诗歌的形式创造过程("成文")乃是对语言意义表达力量不断提升("尽意")的过程,本文就在"文"之"未形-有形-无形"的纵向发展进程,及相应的在横向上对诗之"意"不断提升中,来揭示"意象"、"声情"、"神韵"等三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未形-有形"是诗之声文、形文的"成文"过程,"未成文"的"直言"所不能表达之"意"(言不尽意),"已成文"的具有审美创造性的"声情"、"意象"形式则可以使其得以充分的表达;"有形-无形"乃是"文"之发展的第二阶段,"文"由"美"而至于"神",声文、形文的形式有限性被超越,诗之"意"得到了第二次提升而臻于"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这是"神韵"范畴论所揭示的.在诗歌"成文"过程中,汉语能释放出巨大的形式创造力量与意义表达力量,并且这两种力量在高度交融中还不断地超越着自身的有限性--这就是以"文"为元范畴的形式范畴系统,所昭示出的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整体上所固有的内在逻辑性,对此加以系统深入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散文《绞刑》取材于乔治·奥威尔在缅甸当警察的一次亲身经历.在囚犯走向刑场的过程中,作者体察到了一个濒于绝望的生命对"生"的本能渴求,并由此顿悟到生命的神圣性和殖民者肆意摧残生命的非人道.顿悟中的情感积累是作家人道主义思想逐渐形成的必然结果,而"动物意象"与第一人称视角的技术性运用则奠定了顿悟的叙事基础.  相似文献   

19.
"身体"的突围及其困境--新时期审美文化主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时期以来,一直隐匿于私人领域深处的身体,开始大规模地跃入公共话语空间,成为当代审美文化场景中最为突出的主题意象之一。身体意象的出场打破了长久以来的视觉禁忌和理性樊笼,也对传统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心理进行了改写。但身体在其公共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经济和商业等强势力量的操控,这使它在解放之初就不得不面对被表面化、权力化和置空化的危机。作为权力汇聚和角逐的场所,“身体”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理论话题。  相似文献   

20.
陆游诗中有大量的以读书为主题的作品 ,此类作品往往被认为内容狭隘且缺乏生活气息 ,故而不受学界重视。本文对陆游的读书诗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认为它们充满了深沉的人生感慨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且在读书这个人文主题中渗入了生气勃勃的自然意象 ,从而淋漓酣畅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的某年侧面 ,其文学意味并未受到读书这个主题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