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元学案》百年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学案》是黄宗羲继《明儒学案》之后学案体例运用的又一次成功尝试,是对700年来儒学发展的厘定与总结。《宋元学案》成书百余年来,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具体分为《宋元学案》始撰之年讨论、《宋元学案》的总体评价、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等对《宋元学案》的贡献、《宋元学案》的编纂体例、《宋元学案》的门户之见、黄宗羲等学术史观、《宋元学案》对理学内部纷争的处理、《宋元学案》释误举例等。  相似文献   

2.
一司马光(1019—1086)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著名历史学家。他原籍是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涞水乡人,世称涞水先生,《宋元学案》专立了《涞水学案》。但他久居洛阳,绝大部分政治活动和学术活动是在这里进行的。 司马光退居洛阳期间,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术活动。他和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并称北宋道学“六先生”。后因“涞水微嫌其格物之未精”(《宋元学案·卷首序录》),才除去司马光,只称北宋五子。但是,不管是六先生或是五子,都不能排除北宋道学之兴是和司马光是有密切关系的。因为司马光是旧党首领,其他人在政界都没有他的影响大。司马光居洛十五年中,除了编修成著名的《资治通鉴》之外,还从事哲学方面的研究,写作了《易说》、《注系辞》、《注老子道德经》、《注太玄经》、《注杨子》和《潜虚》等著作,对道学之兴有一定的作用。道学是反对“荆公新学”的产物,司马光是反对新学的支柱,道学家只有得到他的支持才能扩大影响。司马光居洛阳期间,程颢也贬居在此,富弼、文彦博、吕公著、程颐、邵雍等人也都在洛阳,他们时常优游际会,论道议政,司马光被称为“真宰相”。他们不仅要直接反对新政,而且也要从理论上攻击新学。这就使得他们在学术思想上有了共同的基础。了解这一背景,对我们理解《潜虚  相似文献   

3.
<正> 宋元时期是理学产生、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理学内部派别分野的重要时期。理学史上程朱派与陆王派的对立和论争、理学与功利之学的对立和论争,均肇始于这一时期。它们构成理学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线索。由黄宗羲、全祖望编纂的《宋元学案》,比较全面地综论了这一时期理学史上的重大论争,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宋元学案》编纂者的理学观点。根据《宋元学案》的综论,宋元时期理学的重大论争,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三字经》的成书过程与作者归属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的成书与《礼记》及《急就篇》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陈淳撰写的《启蒙初诵》在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上都直接影响《三字经》。该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蒙学读物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三字经》相传为宋末王应麟所作,但该书中存在着史实疏误、观点与自己其它作品相左等瑕疵,同时《宋史》本传及《宋元学案·深宁学案》均不载《三字经》,故笔者认为《三字经》并非宋末王应麟所作,而是宋末元初广东人区适子撰写。  相似文献   

5.
蔡方鹿 《天府新论》2006,(3):159-160
最近,由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纂、四川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儒学文献的大型丛书———《儒藏》第一批50册,其中有23册是史部的《历代学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内容包括唐晏撰《两汉三国学案》、黄宗羲、全祖望等撰《宋元学案》、冯云濠、王桎材撰《宋元学案补遗》、黄宗羲  相似文献   

6.
狭义蜀学,即《宋元学案》所谓“苏氏蜀学”。苏氏(三苏)蜀学就哲学论,在路数上大别于由《大学》回归孔孟的程(颐)朱(熹)哲学(理学),却接近由《中庸》回归孔孟的程颢哲学,只是他们不像程颢那样以“心”为宇宙“本体”,却以“道”为宇宙“本体”,可谓之“道本论”。按照牟宗三的说法,程颢心学是正统宋学中的大宗,则接近程颢路数的三苏“道学”,即便难以纳入正统宋学,也不应该被归为宋学之异端或别调。客观地评价狭义蜀学,应将三苏“道学”视为并立于“气学” “心学” “理学”之宋学的一个分支,它对丰富北宋道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范仲淹,已为人们所熟知,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之千古名句,尽人皆知,已成为中华民族士林中一切正直之人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资源。但作为思想家和儒学家的范仲淹,特别是作为理学先驱者的范仲淹,还不被人们所广泛了解。清孙奇逢作《理学宗传》,未曾提及范仲淹,到黄宗羲作《宋元学案》深入探论宋元学术,才追溯到道学产生之前的范仲淹、胡瑗、石介、孙复、李觏、欧阳修等人,并为范仲淹专门立了《高  相似文献   

8.
方学渐,字达卿,号本庵,晚明理学家。黄宗羲《明儒学案》把他归入泰州学派,晚近学者则认为其思想属于心学与理学相调和的产物。本文认为,透过《心学宗》这部晚年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方学渐批判的对象仅限于王龙溪,他把"致良知"看成是儒学的嫡传正宗,说明其自我定位仍属阳明一脉,他的许多观点都必须放在王学的脉络下才能得到理解。  相似文献   

9.
黄卉 《云梦学刊》2012,33(4):38
《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办得很有特色,得到了学界的关注与肯定,其长远意义将随着学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凸显.因考虑得不多,仅提个建议. 一、接续我国古代以来的"学案"传统 我国有编撰"学案"的传统,像《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儒学案》,都是学术名著.现代如钱穆《朱子新学案》、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也成为了学术名著.近年来有看到《民国学案》(6册)、《二十世纪中华学案》(10册)等多卷本的著作出版.  相似文献   

10.
研究宋元学术思想史,《宋元学案》无疑是最好的一种之一。该书注重人物之间的师承传授关系,对人物的家世、家学、门人、私淑乃至再传等俱有标注。然该书瑜不掩瑕,纰漏颇多。本文试举一例见之。  相似文献   

11.
朱熹陈亮论战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亮与朱熹于淳熙九年(1182)在明招堂见面后开始他们的学术论战。以后,两人通过书信往返进行学术争辩,使这场轰动学界的学术论战得以深入开展。从现存陈亮致朱熹的八次书信和朱熹致陈亮的十五次书信中,可以看到这场论战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十分明显,他们之间论战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持有不同的价值态度,正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所说:“夫朱子以事功卑龙川,龙川正不讳言事功,所以终不能服龙川之心。”正由于朱熹、陈亮对道德与事功、即内圣与外王的态度严重分歧,故而才引起王霸义利等一系列学术问题的论战。一、“王道”与“霸…  相似文献   

12.
<正> 黄宗羲在中国思想史上占了两个突出地位:一是他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两部思想史;一是他的《明夷待访录》,为中国古代反君权思想的最有代表性著作。古来学者都肯定他在前者的地位,而少肯定他在后者的地位;就是都强调他是思想史家,而少强调他是思想家。我以为在中国思想史上,他在后者的地位比在前者的地位更加重要。现在就来专论和详述其在思想史上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中国思想史中最重大最关键的是君权问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最突出的;而最能围绕这个首要问题去反对它和想法去纠正它的,就是明清间的黄宗  相似文献   

13.
禅与诗:王安石晚年的生活寄托与创作思维万伟成王安石早年研究诗书、遐希稷契、致君尧舜,欲博轩冕、矫时变俗,都是以儒家经邦济世的思想支配的,他的《淮南杂说》一出,见者以为孟子,他用功最深的《周礼》,“固熙丰新法之渊源”(全祖望《宋元学案》卷98),说明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从对《十二楼》艺术与思想追求的分析入手 ,进而把握李渔的人生定位 ,并籍此确定他与他的《十二楼》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十二楼》在艺术上突出的有三点 :独特的情节编排、市民化的人物系列以及整体的风情轻喜剧特色。道学与风流的谐和是《十二楼》的写作理想。“风流”指世俗性的人生受用 ,“道学”指当时环境里必须遵循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准则。坚持道学规范里演绎风流是李渔对严酷政治环境的回应 ,表示的是规避和畏惧。它阻止李渔对自己进行突破 ,却从反面更刺激了他成为乱世生活导师的哲人期望。而执著于快乐哲学带来对《十二楼》内容的刻意处理 ,极大限制其表现力 ,形成了内在的虚弱 ,恰是不及“三言”、“二拍”之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中等地主出身。他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死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一生坚持抗金统一,反对妥协投降,在思想理论上无情地批判了投降路线的理论基础——朱熹为代表的反动“道学”,为抗金斗争大造了舆论。陈亮是南宋时期一位坚定的爱同主义者,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龙川文集》三十卷。一在陈亮出生前,我国东北境内的女真族逐渐兴起,1115年女真贵族建立金国。金灭辽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可以把宋元明三朝总括为一个单位——公历一○○○至一六○○——那个时代,有一种新学术系统出现,名曰‘道学’。那六百年间,便是‘道学’自发生成长以至衰落的全时期。”“道学”,或称“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宗文化和官方哲学,对宋元明清几代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其深广的影响。明代是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有明二百七十余年间,理学内部各个学派大起大落,头绪纷繁,虽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对此作过精到、周详的述评,但以近代眼光视之,仍有重新斟酌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关于金代学者赵秉文的思想属性,现知主要有两种看法:一说其阳儒阴释,始作俑者为刘祁,《金史》及《宋元学案》皆受其影响;一说推其为金季儒宗,时人杨云翼、元好问力主之。孰是孰非,此一问题不仅关系对赵氏本人思想的定位,也影响到对整个金代儒学面貌的认识。赵秉文在《滏水集》中的确不以出现与佛老有关的文字为忌。推其缘由,乃是因为他并不觉得语涉佛老就一定有违儒家立场。赵秉文对佛老的批评、对儒家的认同大量体现在他的论说中,按其文集可知。无视这些文字,而只盯住他的若干言行,就无法对其思想属性作出准确的判断。事实上,大多数金代士人并不斤斤计较于儒佛异同,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正是金代儒学的特色。对赵秉文这一个案的考察也使我们看到理学发展的另一面相,与两宋道学相比,这一面相也许更接近于原始理学。  相似文献   

18.
陈焱 《船山学刊》2016,(2):22-30
道学传统上由濂溪的《太极图》之第二圈出发并结合象数易学上的《河图》与"天地之数",构成了其基本的宇宙生成论模型并以之为其伦理学思想服务。而王船山对这一传统进行了批判,他对"五行"做了去实体化的处理,重新诠释了"天地之数",将其中的思想范式由"借天为说"改为"自天而说",把传统象数融入到对于以"神化"为核心的气学宇宙论之生成学说的诠释当中。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以传统儒学的政治伦理观点为中心,糅合佛、道思想,将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统统纳入其思想体系,建立起博大繁杂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逻辑结构,故清代史学家全祖望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宋元学案》卷四八)。从“广大”和“精微”两个方面评价朱熹思想,是颇有道理的。所谓“广大”,就是他不仅对中国哲学史上重要哲学范畴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而且,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范畴。关涉经  相似文献   

20.
邵雍是北宋道学五子之一,对《易》学研究造诣颇深,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其在《易》学方面的创见以外,邵雍的著作中也包含着丰富的春秋学思想,具体表现为重视《春秋》的"体"与"用",强调其中的权变思想以及注重《春秋》学的"性理化"等方面,对学术继承、学风转变以及现实改革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