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王欣瑞 《天府新论》2009,(1):129-133
从社会、文化方面探讨民国乡村建设思想勃兴的背景是一种新的视角.国民革命中农民运动促使乡村建设者开始重视农民组织和农民自觉性的问题,这是引发乡村建设思想勃兴的最重要社会因素;中国传统的乡村情结和西方实用主义理念是影响乡村建设思想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实用主义理念对乡村建设思想的勃兴起了催化作用,并且为乡村建设实践引入了具有现代化性质的科学指导方法;始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乡村情结",让人们试图从乡村中找到民族复兴的契机和起点,这种思路有利于创造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现代化改造道路.民国乡村建设思想勃兴的社会、文化因素探源可以对当代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论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 ,是民国时期中国众多乡村建设实验中极少数获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交通建设为先行 ,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 ,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 ,使北碚能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 ,从一个穷僻山乡建设成为被誉为“中国现代化缩影”的美丽城市。这种建设模式 ,正是他“国家现代化”、“乡村现代化”思想与实践的体现 ,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卢作孚是一位乡村现代化的探索者和实干家。在重庆北碚地区,进行了中国西部地区乡村现代化的成功尝试,开创了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北碚现象”。对经济、文化、环境和人的重视,是卢作孚乡村现代化最鲜明的特色。他关于建设“生产的、文化的、游览的区域”的理想与规划;以治理社会秩序为先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开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建设的乡村现代化模式;以及以人为本,延揽和培养乡村建设人才的用人方略.是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陈雅雯 《南方论刊》2023,(3):44-46+82
面对现代化浪潮,梁漱溟先生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深刻反思了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与不足。进而,梁先生提出以民族精神和礼俗乡约架构新乡村、以工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撑乡村文化建设和以知识分子为主导激发农民的主体自觉等的乡村建设思想。就其思想体系而言,不仅展现出其以“文化复兴中国”的基本志向,同时也展现出个人的理性觉醒和团体的伦理情谊相统一的基本特质。最后,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对于新时代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以系统思维统揽乡村振兴、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发挥新乡贤的引导作用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建设视角对“有限主导——合作”乡村治理模式进行学理性分析,阐释“有限主导——合作”模式的涵义、依据,认为形塑“有限主导——合作”模式的路径是:克服国家权威碎裂化,规范地方政府和基层政权行为;培育村干部合成器角色;增强农民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6.
乡村建设应该关注村民自治所依托的村庄基础。村民自治作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取向.有赖于乡村精英作用的发挥。东姜村“五老会”在乡村文化建设和民主建设方面的实践,代表了一种乡村建设思路和角度的转换,即从单纯增加收入之外的角度,考虑乡村建设的方向,提高农民精神层面的收益。从乡村社会人文和文化方面增加农民的整体福利,推动乡村民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村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与实践价值,展现为传续乡村精神血脉、构建淳朴和谐乡风、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坚持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面向。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求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因素的同时赋予其新形式、新载体,另一方面要求结合乡村生产生活实践创造文化的新内涵、新样态。新时代,面对文化传承主体缺失、文化体系散乱、地理文化隔阂以及技术鸿沟等挑战,乡村文化建设应当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强化主体担当意识,统筹推进文化设施、文化组织和文化活动三位一体构建,完善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以数字赋能为导向推动文化传播数字化,真正发挥文化启迪心智、滋润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元旭  卢荣 《兰州学刊》2009,(8):105-107
从经营战略论到企业文化论,再到战略管理的文化学派,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一直在探寻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文章在借鉴DNA双螺旋结构、企业生命有机体特征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双螺旋结构——由“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构成“双链”,结构(S)、人员(H)、知识(K)、范式(P)形成“碱基”。任何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结构——范式——人员——知识”表达,可称之为“企业基因表达”。双螺旋结构模型由于引入了动态演进的思想,统一了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自然而然地与战略变革和动态竞争紧密联系起来。该模型为分析企业“战略——文化”作用模式,以及管理战略变革、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9.
龚伟  阮霁阳 《学术探索》2023,(11):79-86
培育农民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理念认同,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进而建立广泛而有效的农民参与,激活数字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然而,农民无意参与、无力参与、无序参与成为现在数字乡村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难题。基于此,本文根据新内源式理论,构建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运用分层回归和SEM模型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数字素养和数字环境会对农民参与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外部动力(政府支持、市场投入和城乡融合)则需要通过数字素养和数字环境间接作用于农民参与的提升。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搭好台”——营造良好数字环境、“唱好戏”——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拉好客”——凝聚多方力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平民文化,是由平民创造或为他们创造的、反映其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文化,表现出真实、积极向上的日常生活色彩,关注平民百姓的情感世界,具有突出的平民立场。相对而言,城市平民文化具有开放性、多样性、高效性和创新性;乡村平民文化则表现为封闭性和复杂性。应以乡村为本、以文化为目的,用科学意识、民主意识和发展意识引领乡村平民文化建设,促进两大领域平民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加快农村创业进程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和落实中共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中国当前农村创业所面临的许多障碍和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民创业能力的系列措施和建议,以期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后,中国乡村社会日益落后的现状与知识分子的理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一部分知识分子带着重建乡村社会的理想"下乡",并在20世纪30年代与国家政权改革县政的政治追求相结合,形成了一股县政建设的潮流。这些知识分子通过"民族文化的重构"、"科学的西化"和"国家权力向下渗透"等方式对乡村进行改造,却又因近代以来国家政权的长期不合理而导致的乡村社会转型内驱动力缺乏的困境,最终又无可奈何地离开了乡村。  相似文献   

13.
杨顺湘 《西部论坛》2012,(4):1-10,61
分户转城住村的农转城空巢老人,是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特有现象。农转城空巢老人是居住乡村的"城镇居民",农转城并未给其生活来实际的改变,经济状况、生活状况、健康状况、闲暇状况都不容乐观。农村老人分户转城是为了留住土地这个"根",转城住村是为了守住"一亩三分地","土地财富"是农转城空巢老人问题的关节点。因此,必须通过土地市场化改革,确保农民的土地财富,才能引导农转城空巢老人走出困境,才能实现农民"转户进城"成为新市民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严峻,数目较大、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面临的社会文化环境较差,是其基本特点。受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农村孝道文化衰微,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老龄化问题。以传统孝道文化为根,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社会实际,重建农村孝道文化是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洪卫中 《兰州学刊》2010,(4):59-61,85
农民工不仅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建设中最主要的力量,因此,他们的文化和教育不仅关系着城市的继续建设和发展,也关系着农村的改变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的改变,而且与诸多社会问题譬如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城市治安、农民工犯罪、农村观念的改变等都密切相关,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瓶颈”。而改变农民工的文化和教育水平首先在于政府法律的制定,其次是城市用人单位和社区对农民工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和教育,最后是政府对农村的文化和教育投资的加大以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自主提高。  相似文献   

16.
魏珍爱 《云梦学刊》2013,34(1):71-74
在加快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进程中,农村金融肩负着为"三农"发展提供大量资金和金融服务的重大使命,特别是农村小额信贷对激励和支持农民创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上发挥着互为补充和互相替代的服务功能。因此,建议政府在对农村正规金融体制和机制进行创新的同时,应尽快制定民间融资管理的具体办法,使非正规金融规范化、阳光化,以便构建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的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提高其服务"三农"的金融效率。  相似文献   

17.
青岛地区农民生活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地区农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消费观念变化显著,交通信息费增长迅速,医疗保健支出增加及突出性消费显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环境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影响农民生活消费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要进一步引导农民科学消费可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为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农村的金融体系还不能很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尤其是农村信贷的供给与需求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遏制资金外流、开发信贷创新产品、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以及创新担保方式等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张健 《文史哲》2006,(4):164-168
“新农村”的本质是实现农村与农民的现代化,其深层意蕴是促进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即农村市民社会的培育。新农村政策的意义评估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必然性层面,实现农村现代化是其底线;实然性层面,农村私人领域(经济市场化)与公共领域(民间力量)培育是其目标;应然性层面,调整发展的思路与重构发展的策略是其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20.
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乡村振兴的推动力。顺应新形势要求,深入探讨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形态的优化构建,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文章着眼于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探讨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形态优化构建的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