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壮族地方基层政权从土司制度到流官制度的嬗变,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为汉壮政治文化的涵化过程.广西龙州县域土司社会的改土归流,是汉族民本文化植入、集权文化渗透以及大一统文化推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开封犹太人涵化是犹太人涵化之孤例.透过文化人类学的解析,中国社会宽容之特性是其涵化的前提要素,内外交流的阻隔是其涵化的加速要素,突破与外族通婚的禁区是其涵化的加深要素,而参加科举是其涵化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3.
《教士条规》作为体现忻城土司官族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反映了忻城土司官族对中原儒家文化的重视。《教士条规》强调儒家思想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的礼法修养,强调对个人的成长应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教士条规》反映了中原文化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和壮族土司官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本质上是一个“去民间”过程。工业化改变了壮族传统的稻作生产方式,壮族民间文化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农耕基础;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大量青年农民向城市流动,导致壮族民间文化主体或社会基础流失,同时,市场经济改变了壮族民间社会的文化态度,国家和市场逐渐成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主要实践者;壮族民间文化逐渐与民间社会生活过程分离,失去服务民间社会的文化功能,壮族民间文化遗产化和商品化。  相似文献   

5.
壮族从历史沿袭而来的水文化、米文化和干栏文化,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心理等文化现象,体现于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形成为壮族社会共有的生态文化地方感。当前,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广西壮族的生态文化地方感的维持受到了影响,体现为壮族生态文化地方感弱化、壮族文化传承中的活态化活动逐渐丧失。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壮族生态文化地方感,可从加快壮族生态和谐伦理思想相关成果的转化、通过活动的方式恢复壮族民间传统节日、创新壮族地区学校教育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在彩色缤纷的壮族民间文学艺苑里,机智人物的故事是一枝奇丽的鲜花。它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壮族人民口头创作的艺术珍品。机智人物的故事,是在壮族地区封建社会上升时期产生的。它是土司、流官、财主和贫苦的农民阶级这一主要矛盾在观念形态上的特殊反映。其所以特殊,就在于贫苦的农民和土司、流官、财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御斗争,是通过艺术虚构的故事形式表现出来的,以表现故事主人公的“机智”为其最突出的特点。它反映了壮族贫苦农民的意  相似文献   

7.
壮族花婆信仰与佛道思想的文化叠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叠合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壮族的花婆信仰也表现出文化叠合的特质.文章运用文化叠合理论,对壮族花婆信仰与佛道思想的文化叠合现象进行描述与论证.  相似文献   

8.
延边多民族的族源记忆与多元文化形态,随着长期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接触交流及相互杂糅的历史变迁,产生了独特的“文化涵化”现象,并带来了多元共存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凸显着共生效应,促进着社会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9.
壮族曲艺文化是壮族集体意识的自我完善与积累,反映着壮族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在现代背景的表述下,壮族曲艺文化遭到世人的冷落而面临消失的的生存处境。理解壮族曲艺文化与壮族生境模式之间的共生互动,在族群的实践中形成生境与文化的传承客化,以文化的符号资本进行文化内部的结构转型,有利于促使壮族曲艺文化自身的文化特质得到复制或者再创造,并以新的方式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对于现代理解壮族曲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的壮族约九万左右,其中有八万多人居住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笔者根据两万年前“西畴”人生息的红河水系,盘龙江上游畴阳河支流的考古发掘资料,并对这一区域百越后裔的土著壮族支系侬人的生活习俗和民间文化进行调查,试将早期壮族社会形态划分为:咪弘制(母系制)、布弘制(父系制)、布版制(土司制)三个发展阶段。不妥之处,欢迎指导。  相似文献   

11.
壮族民间文学,作为壮族精神文化的一个部分,几乎是和壮族文化同步发展的。从原始社会到封建时代没有文字的这一段漫长岁月里,活跃在壮族人民精神领域里的只有这一种文学存在。这种文学传统,自有壮族历史以来就一直在延续和发展着。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壮族社会童年时代的真相,并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更迭,阶级的分化以及外来文学的刺激,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忠实地反映着以后壮族社会的演  相似文献   

12.
试论壮族的"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家信 《学术论坛》2005,(8):170-172
在历史上,壮族的"峒"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地理概念、有血缘的社会组织、县辖下的基层政权组织、与"蛮"等连用具体指称壮族人.一个"峒"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小社会."峒"浓缩了壮族的历史与文化,成为壮族多姿多彩农耕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壮族伦理思想的重要载体,蕴涵着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热爱生活、崇尚和谐,尊重他人、团结协作,正直坚毅、积极向上等丰富伦理思想.它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灵活简单、寓教于乐等特有的方式来表现和传播,为我国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壮族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对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的影响具有辩证性。一方面,生产方式从传统稻作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使壮族民间文化逐渐失去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工业化引致的社会分化,瓦解了壮族民间文化赖以传承的社会结构;现代大众传媒的普及,压缩了壮族民间文化的存在空间;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商业文化,改变了壮族民间文化的观念基础;工业化培育的工具理性,因改变壮族民间社会的社会行动结构而改变了壮族民间文化本身。另一方面,文化工业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保持、创新和发展创造了机遇。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土司争袭事件主要发生在明代中后期和清代前期,在地理分布上存在普遍性,类型可分为兄弟争袭、姻亲争袭、族人争袭和父子争袭四种.土司争袭在政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土司争袭是土司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弊端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家西蕃(又作家西番)作为一个文化复合群体,其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出我国多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转型的规律和民族文化涵化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规律.有关家西蕃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拟就相关成果做一个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7.
在满文化与汉文化的长期接触、影响过程中,满族文化并未发生单方面变迁,满汉文化也并未融合为一个新的文化,而是出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满汉文化“涵化”。无论是在伦理思想、语言、服饰方面,还是在饮食、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满汉文化都表现出涵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谢子平 《人文杂志》2002,(1):117-121
秦朝的文化同一政策以及秦皇父子的德行 ,加剧了文化的反涵化斗争 ,表现为以区域文化为依托与原动力的抗秦运动。反涵化斗争以楚文化复兴而告终。汉朝鉴于秦朝实行学术与思想专制的覆辙 ,采取相当自由的文化政策 ,区域文化的个性逐渐消失 ,融合成一新的文化系统 ,使汉文化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9.
国家、市场、社会良性互动理论对壮族民间文化保护具有适用性,它不仅符合当前壮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实际,而且对壮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积累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当前,在壮族民间文化保护过程中,应避免民间文化实践主体的缺位,最大限度地听取和尊重民间社会的声音;国家应通过履行政策职能,在实现城乡公正的基础上,建立保护民间文化的制度机制;同时,应以激活社会传承民问文化的活力为基础,合理发挥市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提出以南昆高速公路为纽带,以壮族文化为主题,将广西百色市的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那坡县、靖西县和云南文山州的富宁县、广南县的壮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建设桂滇壮族文化旅游带.深入分析和论证了桂滇壮族文化旅游带合作开发的重要意义、可行性以及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