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们知道 ,文学语言的表达 ,往往是不确定的 ,它不象逻辑语言那么严密周全 ,或不需要那么确定 ,否则也就不成其为文学语言了。于是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就常常读到一些表达模糊的语句或突然中断了的文字。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的这种模糊与不确定性 ,我们称之为文本空白与未定点。这种空白与未定点 ,在文学作品中始终是存在着的 ,而且在现代派作家笔下又得到特别突出的强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 ,我们有必要对它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研究和探讨。根据人类的认知规律 ,我们把文本的空白与未定点刺激读者的反应划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独特体制使之必须求助于无形的空白,让空白中包蕴的诸多未定因素去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变有限为无限,实现“以少总多”的表达效果和“化少为多”的接受效应.应该说,空白之于诗歌,不仅是其必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谋篇布局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以虚无为本的道家文艺思想的具体实践,最终也必然成为连接创作、文本和接受的重要纽带.对于理解者来说,这些空白和未定处才是其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诗歌文本的开放性至此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读者的多元理解也找到了可以无限生发的基地.  相似文献   

3.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力,鼓之舞之以尽神。”(《易传·系辞上》)在言意理论中,《易传·系辞上》所载的这段话历来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它明确提出了两个命题:“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第二,从汉代以来,《易传》一直被视为儒家经典,以上两个命题自然关系到如何解释儒家的语言思想问题。儒家坚持“正名”、“立言”、“宗经”等,那么,“言不尽意”与上述思想是否构成矛盾?魏晋玄学家对这个问题作过思考,…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一些基本观念,如语言功能、语言符号所指、语言来源、语言和人的思维关系及人的语言能力等涉及语言学共相的问题,在《论语》与《圣经》中表述各有不同。两者皆认识到语言交际的约束性、规范性和语言“言难尽意”、“言不尽意”的局限性,但共识中又有不同。对语言进行哲学思考,可使人们从本体论上加深对人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认识,从其不同的语言观认识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不同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言不尽意”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他最早出现于《易传》。魏晋时 ,士人对“言意之辩”的层层探讨 ,最终使“言不尽意”成了一种语言艺术的追求 ,更是文论语言所达盼到的一个境界。无独有偶 ,在一千多年后的 2 0世纪 30年代 ,西方的现象学文论家建立文学本体论学说 ,其学说对文论语言也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通过对比和分析 ,不难发现 ,尽管由于中西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差别 ,但文论语言发展至今 ,中西方已在“言不尽意”上达成一定的共识 ,产生了一种不谋而合的默契。  相似文献   

6.
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中主要论题之一,它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心雕龙》作为~部承先启后、体大虑周的古代文论专著,产生于魏晋言意之辩之后,不可能不反映这种影响,并对它作出自己的回答。目前注意到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者虽然不多,见解却如此对立:王元化先生认为,“刘棚的上述见解和玄学家言不尽意论,显然朱紫各别”。(《文心雕龙创作论》ill页)袁行需先生则断定,“刘摊也是同意言不尽意论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一辑133页)笔者不揣鄙陋,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最早提出言不尽意论命题的可能是老子:“…  相似文献   

7.
魏泉 《东岳论丛》2002,23(1):101-103
在庄子思想体系中 ,言意关系是跟道与物、形与神、实与虚一样 ,是相对应的概念。所谓“言不尽意” ,是有限不能穷尽无限的意思 ,无限不仅仅指无限大、无限多 ,也可以有无穷小、无穷细微之意 ,其极致接近于无。“得意忘言”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庄子所推崇的“忘言”不是对“言”的否定和舍弃 ,而是对“言”的超越 ,是一种“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的理想境界。《庄子》中的言、意概念可以做不同层次上的理解。“言不尽意”是针对表述者而言 ,“得意忘言”则是针对接受者来讲的  相似文献   

8.
朱军 《北方论丛》2006,(6):62-66
多项列举式后面的“等”字是代词,可以替代从词到句子各级语法单位。在语义上除了常说的表“列举未尽”(替代未列)和“列举已尽”(替代已列)外,还表示“列举未定”(替代未定),相应地在形式上它们自由隐现的能力不同。“替代未列”、“替代未定”和“替代已列”的“等”之间构成了逐步虚化的语义等级,同时它们也分别具有“求简”、“求全”、“求多”等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表现在:一、崇尚自然之美,反对人工雕琢;二、重视精神美;三、“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四、“虚静说”。并分析了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观念上 ,语言是作为文学的媒介被论及的 ,文学仅在虚构意义上区别于现实真实 ,因此文学被称为“谎言”。而 2 0世纪“语言论转向”之后 ,语言所具有的本体地位 ,使语言成为“文学性”命题的全部问题 ,但由于语言的修辞性或语言自身能指与所指的分裂造成的语言所对应意义的被遮蔽 ,语言因此被一些美学家称为“谎言” ;中国诗论上的“言不尽意”在某种层面上与此种意义上的“谎言”不谋而合。本文将两种“谎言”的不同指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以期对文学语言、文学有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中国哲学围绕言意关系问题,曾经进行过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对当时和后来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当时哲学上的阵势是势不两立,而文学理论家并不简单地是此非彼。现在许多人对“言不尽意论”完全否定,对“言尽意论”完全肯定,而又有人认为“言不尽意论”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基础。看来,如何评价这一场“言意之辨”,及它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不揣浅陋,想谈一些个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王弼的《老子指略》是魏晋玄学中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创造性,而且在著述上也运用了富有特色的哲学方法。本文认为,王弼在《老子指略》里,主要运用了三种重要的方法:一是辟出义理通释的诠释进路,开创了老学研究的新局面,奏响正始玄学的最强音;二是运辩证之思,深化其哲学思考而且使得该著作极富雄辩性;三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演绎,区分“名”和“称”进而推出“言不尽意”论。  相似文献   

13.
当代哲学面前有一个无法避开的语义逻辑问题“世界”词项存在着明显的指称关系模糊性和指谓涵义欠确定性。既往绝大多数哲学家几乎都忽视了,“世界”一词的概指状态实际上重复或雷同于常识的“宇宙”概念和广义的“自然”概念,人们大多是在该词的分指状态即“紊乱的多义性”意义上使用之。如此词义学缺陷,明显地从常识层次上反映了中西方人们所共有的认知空白。海德格尔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罕例,他曾明确指出过这个常识性空白对所有哲学立论的深层次负面影响,并称消除此常识性空白为哲学的“亟切之事”。  相似文献   

14.
彭亮 《理论界》2005,21(12):169-170
在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下,存在“合同效力未定说”与“物权变动效力未定说”两种选择。在保障交易安全、法律关系的确定性等方面,“物权变动效力未定说”存在诸多优势。此文还对学界当前关于无权处分的一些典型观点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5.
以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汉语诗歌的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深入阐释召唤结构对于汉诗英译的影响。汉语诗歌的模糊美以及丰富的内涵留给译者很大的再创造空间,也需要译者对原文本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空白”的人文色彩李尚才安徽巢湖师专中文系“空白”作为一种自觉的表现手法,在中国的山水诗和写意画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熟,而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也表明,电报式的言简意赅含义隽永,几近于“空白”的表达方式,不但使拼音文字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挥发,而且使“...  相似文献   

17.
释言不尽意     
言能否尽意是中国人长久以来困惑不解的问题之一,故一直有言不尽意和言能尽意的争论。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将意区分为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指出两者区别之所在,最后从哲学层面归结二者的不同,尤其是对“道”做了一定的界说。  相似文献   

18.
道是什么 ?老子没有用语言给予明确的描述 ,只是用恍惚、惚恍描述道的特征。也正因为如此 ,老子这种描述性特点的语言被庄子延用和发展 ,提出“言不尽意”。之后 ,王弼提出“得意忘象”,也因此导致了后世文论中出现的意境说  相似文献   

19.
艺术“空白”是当代电视创作中的一种审美现象,是编剧、导演在创作过程中为增强表达效果,体现作品的艺术性以及思想性而通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本文就电视是一种讲究“空白”的艺术以及“空白美”在电视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做一阐释,进而分析“空白”在电视艺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方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存在根本的差别。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强调“言不尽意”,主张“得意忘言”、“得意忘象”,西方诠释学普遍认为语言是诠释的前提,是“存有之居屋”。西方诠释学的方法和思路为研究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中国哲学应立足自我,超越西方哲学的体系、框架和具体概念、范畴,从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智慧和义理思维中,开出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