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9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区位商是反映专业化程度的指标,在此基于区位商原理,利用其公式对吉林省玉米、水稻、豆类和小麦四种主要粮食作物在2001-2010年间的规模优势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其结果显示:玉米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豆类次之,水稻则处于劣势,但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小麦则处于被淘汰的边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调整方面的意见,希望对促进吉林省粮食作物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2.
推动我国国防资源配置信息化转型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一是以信息化为导向,调整国防资源配置重点;二是以规范求效益,完善国防资源配置制度体系;三是以科技手段为支撑,推进国防资源配置管理科学化。  相似文献   
63.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国内外经济、社会生活系列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 ,任务更繁重 ,工作更艰巨。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适应新时期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64.
我国现行伦理观既否定“为己利他”又否定“单纯利己”,而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人们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因而仍属于利他主义而渊源于儒墨.只不过,儒家的伦理观是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爱“亲”多于爱“民”、先“亲”后“民”、“亲亲而仁民”;墨家的伦理观是儒家的否定,是爱无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同等爱“亲”与“民”;我国现行伦理观则是对墨家的否定、儒家的否定之否定,它主张新的爱有差等,即爱“民”多于爱“亲”、先“民”后“亲”、“全心全意为人民”。  相似文献   
65.
名誉本性论     
人无不具有极为深重的名誉心,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的一切利益都是社会和他人给予的名誉攸关每个人最为根本的利害。这样一来,名誉便具有使每个人遵守道德的巨大作用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便会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荣誉及其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他的极为深重的名誉心便会得到满足而体验到巨大的快乐,从而极有成效地推动他遵守道德;反之,如果他的行为违背道德,那么,他便会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坏名誉、遭受耻辱和舆论谴责及其所造成的巨大利益损失,他的极为深重的名誉心便得不到满足而体验到巨大的痛苦,从而极有成效地阻止他违背道德。  相似文献   
66.
以系统观点看 ,幸福由人的主观心理体验和重大人生目的之实现的客观本性构成。前者是幸福的浅层结构 ,后者是幸福的深层结构。一个人必须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幸福 ,才能获得完美的幸福。幸福的实现是涌现的结果 ,是才、力、“命”、德、欲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激发而产生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67.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学界就世界格局到底是单极还是多极展开争论,本文认为这些线性的思维模式值得商榷.伴随全球化的到来,世界格局呈现出的复杂性可以用"多元化"来进行梳理.以约瑟夫纺蔚三维结构论"为理论依托,浅析多元化世界格局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68.
创新能力是对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思考的问题。电子技术课程是高校电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该课程教学中,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选修课、电子设计大赛等方面尝试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大为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69.
一方面,人格是个别,个性是一般。个性是一个人的自我,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属性,因而包括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稳定属性;人格则仅仅是一个人的心理自我,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人格是一般,品德是个别。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自我,是一个人的长期行为所表现和形成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品德则是一个人的道德自我,是一个人长期的道德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自我,是一个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个性。  相似文献   
70.
本文从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规范人们的行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