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富德观和批判“贫穷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从发展生产力和使人民富裕幸福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致富不是罪过”,“勤劳致富是正当的”富德观,论证了先富、后富和共富的伦理合理性。邓小平的富德观是他制定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重大方针政策的伦理道德依据。  相似文献   
62.
作为在全球范围内已然具有广泛共识的可持续发展观,并未在实践层面得到彻底贯彻。伦理学的证明在道德上为可持续发展可以提供有力的伦理辩护,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具有现实意义的伦理基础。对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证明和辩护可以在生态伦理和代际伦理这两个维度及其统一性上来展开。把代际伦理仅仅作为生态伦理的一个方面和环节,是有缺陷的。如果说生态伦理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伦理维度,那么代际伦理则仍然是人与人的伦理维度,但与传统人与人的伦理维度已经有了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63.
论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与经济效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平和效率及其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公平和效率及其关系的探讨,应该从代内公平与经济效率和代际公平与经济效率这两个维度上进行,它们具有十分复杂的内在结构。代内公平与经济效率应该兼顾,而代际公平应优先于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64.
哲学的浪漫———评《午后清唱》吕耀怀廖小平长于哲学研究、理性思辨的曾钊新教授,近年来写下了百余篇文学短章,汇集成册,遂有了《午后清唱》一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据说,有一位古希腊哲人曾将哲学称为“习死之学”。虽然可能言之过激,但诉诸理性的哲学确实从...  相似文献   
65.
道德认识作为人类认识的一种具体样式,以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把握人与世界的客观伦理关系,这些思维方式包括道德直觉、身心体认、整体综合和主客互渗.笔者曾以专文对作为道德认识思维方式之一的道德直觉进行了讨论,本文试图对作为道德认识之独特思维方式的身心体认、整体综合和主客互渗作一初步分析,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66.
公务员的道德水平是公务员选拔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公务员进行道德教育则是公务员培训的题中之义。因此,明确公务员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运用符合公务员职业特点的教育方法,对提高公务员的道德水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7.
现代广告凭借高新技术的艺术表现,其信息真实性在"虚拟"环境下被消解,导致种种有关广告的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广告真实性的伦理关注。本文从广告的发展历史出发,对现代广告真实性的伦理问题及原因进行探究考察。  相似文献   
68.
随着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加剧,环境教育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并取得了重大发展。我国环境教育在国际社会大趋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推动下逐步形成、确立和完善,但较国外环境教育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要消除与国外环境教育的差距,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公众的生存困境、公共管理者的政绩偏好、企业家对最大利益的追求、学校的应试教育及当代人的利己主义倾向与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9.
论代际伦理及其关涉视域和基本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代际伦理是人类代与代之间伦理关系和伦理规范的总称,是社会伦理关系和伦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现实存在着的在场各代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且将在场各代与尚未出场的人类后代之间的伦理关系作为自身的关涉视域.道义与功利相统一、和谐与整体相一致、生存与发展相协调是代际伦理最鲜明的三大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0.
最近几年来,人们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争论越来越呈于学术界。焦点在哪里?本文企望对此略加评论,并尝试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恳切求教于高明。 1 自从有人提出“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而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以来,不少论者就相继提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重新构造”、“主体对客体的创造”等观点(由于选择、重构、创造等观点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因此,为了行文的方便,笔者在下面的论述中将略去其细微差别而仅以“选择论”作为代表加以分析),以补充乃至抗衡于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而达到突出认识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的目的。这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