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非线性传播与文学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数码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非线性传播正在包括文学在内的各个社会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非线性传播的特点集中体现为交互性、交叉性与动态性。从对非线性传播的考察出发,我们可以对文学起源、文学本质和文学媒体等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2.
<网络文学教授论丛>是学界第一套专题研究网络文学基础学理的丛书,它标志着源于数字技术、起自都市民间的网络文学走进了学院派.黄鸣奋的文章认为,这套丛书是网络文学首次从理论上证明自己的存在,而真正建构这一文学的理论体系还有更多课题摆在学术前沿.王岳川提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问题事关这一文学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该丛书较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而这种理论总结对于文艺理论走向本土、走向东方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敏泽认为丛书作者选择本体论维度,用现象学方法探索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从价值论上追问其存在价值与意义,给发展中的网络文学带来了全新的理论定位和学理构建.王德胜则认为,该丛书使喧嚣混沌的网络文学走出了原生态的地平线,得到了学理性地观照、梳理和规范,开启了21世纪网络新文学的理论大系.何志钧的评价是,该丛书堪称学术界网络文学研究的一次阵容严整的集体亮相,体现了网络文学研究的理性自觉,其冷静平和的理性审视和规范缜密的学理考辨,使它卓具学术价值和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43.
计算机与戏剧艺术的现代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计算机与戏剧相互渗透过程中出现的两种重要现象 ,即运用戏剧模式开发电脑软件 ,利用电脑软件发展数码戏剧 ,以此为基础 ,探讨当前戏剧观念所面临的推陈出新问题。可见当代信息科技既对传统戏剧提出了挑战 ,又为戏剧的变革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44.
45.
艺术与混合现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计算机仿真等技术的应用,我们正在进入多样现实并存、交叠、互动的时代,作为理论范畴的"混合现实"是对这种现象的概括。混合现实在理念上导源于古代神话以及小说、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相关描写,在当代生活中代表了增强现实和交互性媒体的新发展。它不仅成为理论探索的对象,而且正在艺术创作、艺术娱乐与艺术教育等领域获得应用。  相似文献   
46.
拥抱电脑:文艺学的转型冲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鸣奋 《河北学刊》2007,27(2):122-124
对于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学的转型问题,欧阳友权从艺术活动主体审美动因的改变、电子化文本对书写语言诗性的解构、技术语境对艺术经典的消解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黄鸣奋认为,由电脑和网络带来的文艺学转型冲动,带来了范式更迭、观念革命、界碑毁弃、传统批判,为文艺学推陈出新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张晶指出,媒介数字化使人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时空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关系,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虚拟与真实、主体与客体、创作与接受等重要审美理念进行重新考量。白寅从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的身份的视角,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艺学的转型,认为创作者身份隐匿消解了文学话语的公众性,而接受者身份的隐匿则阻断了正常的反馈路径,促使文学的传统构成形态出现变异。欧阳文风认为,与网络文学相比,短信文学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文学惯例,进一步张扬了文学的自由本性,进一步推动了文学向民间的回归,并带来了文学观念的悄然转变。  相似文献   
47.
大数据不只是IT界的开发重点和政府的战略规划,而且已经日益鲜明地显示出相对于艺术研究的价值。例如,在社会层面,可以运用相关搜索技术从大数据中把握艺术家的交往与联系;在产品层面,可以借助各种数据工具分析艺术发展趋势,揭示单凭人所无法把握的各种模式并实现可视化;在运营层面,可以对每个艺术复本、每个艺术用户进行精密追踪研究,提高预测精度。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使数据密集科学成为主导范式,而且催生了文化组学等新学科,促进了艺术研究由样本到全本、由微观到宏观、由因果性向相关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48.
我国科幻电影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进入新世纪之后迎来了高潮迭起的新局面。这不仅表现为《流浪地球》及其续集这样的精品彰显文化创意与电影工业的实绩,而且体现在广大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逐渐增长的期盼与赞许。与此相应,学术界从有关国产科幻电影“缺门”的焦虑转向对成功作品宝贵经验的深入分析、对建构科幻电影美学的理论热情。推进上述建构的关键之一是从系统性的角度把握科幻电影的流动边界与丰富内涵,不只着眼于具体作者与影片的异彩纷呈,而且着眼于可运用的美学资源与审美视角的丰富多样。如果将科幻电影视为兼备科技关注与艺术诉求的特殊媒体,可以引入传播要素原理阐述科幻电影美学理论建构的多种思路。  相似文献   
49.
50.
在新媒体革命的推动下,传统动画产业正朝着以新媒体动画为龙头的泛动画产业演变,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动画已经在塑造形象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如将人格赋予异类、用夸张显示特色、以谐谑表达讽喻等。新媒体动画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塑造新媒体用户虚拟化身、依托交互性媒体变化形态、以数据可视化为生成机制等方面。作为传统动画与新媒体动画的统一,泛动画形象清晰地反映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特色,并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