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50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城市世纪”。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呈现高速发展趋势。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文明标志及创新的载体,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具有集聚、规模和辐射等功能效应。2000余年来,城市内涵随历史发展不断丰富。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也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理解不同。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软硬件系统化过程,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并向城镇的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诸方面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与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新概念有所区别。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论,从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论到产业集群论的演进,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理论的深化。不同学者对城市化动力机制认识不同,但在“推拉”机制上形成共识。不同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相异,而其相同点包括:农业工业化推动、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  相似文献   
2.
自然生态系统在人类干预下失去平衡,突破环境承载能力,陷于衰退之中,形成打击经济系统的恶性循环,迫使人类加速资源消耗以图生存,从而引发非持续的环境异化和人口素质低下。与此同时无论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穷人的产生,贫困的累积,都是无法回避的棘手难题。中国的人口压力主要集中地体现在贫困地区。如果说,人口、资源环境与贫困问题的挑战,对于西方国家表现为如何维持原有文明模式,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则表现在建立一个新文明模式中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3.
周毅 《老友》2009,(11):11-11
胡耀邦同志一生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在业余时乐于赋诗。在此搜集整理的几则胡耀邦临场改诗、对诗的故事,足以让我们共赏他博古通今、才华横溢的  相似文献   
4.
周毅 《老年世界》2009,(18):20-20
联合国相关机构搞过各国幸福指数调查。有趣的是:不仅仅非洲贫困国家民众幸福指数低,绝大多数发达的欧美国家幸福指数也相当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幸福指数也不高;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反而高些,比如朝鲜等。  相似文献   
5.
周毅 《职业》2010,(35)
技校生是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思想偏激,缺乏人生目标.而乡土美术恰如春雨,可以净化、滋润技校生的心灵. 一、乡土美术的内涵 "乡土美术"中的乡土是一个地域概念,指人们出生或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由于长期的居住和生活,人们对该地产生了特别深厚的感情并受其影响."乡土"的概念范围通常会随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对于宁海人来说,宁海是其乡土;当人到了外省,宁波则可算是其乡土;有一天他走出国门,则整个中国都可算是其乡土.但是,一般意义上的乡土范围最小可具体到乡镇,最大不超出省.因此, "乡土美术"指的是本乡本土的美术,即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2008年政府工作成绩可以写得比往年少一些。要着重讲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讲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讲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具体的方向、目标、方法和措施。”这是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时说的一番话。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史记·本纪>运用比喻有两个特色1、多类结构,2、辩说功能.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从事这一活动的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则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也是千百万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伟大事业.列宁曾明确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①纵观本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所呈现的各种新气象,如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到兴办经济特区等,无一不是发自基层.发自群众.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②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事业方能如日中天.深入领会邓小平关于依靠人民群众治理国家和建设国家的理论,对于积极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活动特性的重要体现.人文精神的,内核是它对人类生存意义、生存价值、生存环境及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终极关怀.新闻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亦是新闻活动不可或缺的属性,其本身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美学作为一种"人学"直接涉及人类本身的建设,关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它和新闻活动中的人文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季水河先生的<新闻美学>将新闻传播活动纳入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总体框架和美学视野中加以考察,实际上已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新闻活动中人文精神回归的重要性及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当代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体现人文精神的一部很好的教材.  相似文献   
10.
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环境系统是人口、资源、环境组成的对立统一的自然社会系统 ,是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人口环境系统动因包括人口环境运动的推动、关系的调整和规律的作用。地球环境系统被人口压力突破后表现出矛盾的滞后性、影响的多重性和经济陷于衰退。人口过多、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快三症并发 ,成为中国人口与环境发展的独特现象。环境的作用包括给人类提供自然资源、自净功能或环境容量 ,提供舒适性环境的精神享受。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索取超过资源本身、排污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自然资源耗竭超过极限便不可逆转。中国传统工业是一柄双刃剑 ,高投入、高消费求得增长 ,物耗和污染代价巨大。环境污染的主因是决策者和建设者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范式。可持续发展可形象地比作人类发展坐标轴 :纵坐标是时间上的连续性 ,即兼顾当代与后代 ,控制人口 ,提高素质 ,珍惜资源 ,保护环境 ;横坐标是空间上的立体性 ,即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并举 ;轴心是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