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49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31.
本文对于文论史上作家“自我”概念地位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现代以来文学变革总的趋势是倡导人的自由和解放,同时,作家在创作中也加强了对于自我的张扬,作家自我意识的确立与文学的进步具有了同一性。但是,这种创作自我扩大的趋势不是直线式的、代表文学进化的唯一可能方式,由于读者意识的觉醒、由于文学生产的体制化和合作要求、以及由于话语表达问题的新的认识,这种对于文学的看法也就发生了变化。“自我”其实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变革过程的一个特殊关注点,当时的倡导确实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然而今天站在纯粹学理的立场看,也应该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2.
张荣翼 《文史哲》2002,(4):19-22
数字化与图像化已经成为信息传达的重要方式 ,也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生存方式。对数字化和图像化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进行考察 ,从而发现它们在给予我们便利的同时 ,也有着缺乏人性的一面 ,需要加以警惕。反之 ,在信息时代 ,文字的意义也并未消失 ,反而以其独特的表达蕴涵给人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3.
<正>对于文学,人们多是从主客体两方面来进行论述,主体方面主要是从作者,近年来也兼及到读者,客体方面则基本上是从作品来说明文学的性质特征.这也难怪,文学是由人创造,并且为了人而创造的,这样,从主体来审视文学就顺理成章;而我们谈论文学时,那能够落实为具体对象的是什么呢?是作品,因此从客体研讨文学也事出有据.但是,对于文学不应只从主客体两方面来分别说明,还应从主客体联系着的活动过程来加以界定.活动过程的方式、范围、性质等因素是包含了主客体双方而又超越了其中任何一方的.我们不妨将影响活动的条件和活动体现出的性征称之为氛围.从形成文学的氛围来研讨文学应是更为根本的理论角度.  相似文献   
134.
文学批评是对于文学现象的研讨。文学现象提供给文学批评丰富的材料,不过,对于这些材料的意义的解释不是简单的镜映关系,即不是说材料就可以决定解释的基本趋向,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文学批评的相应套路和文学现象的结合,甚至包括批评家的个人秉性,才是决定批评的具体意向的主要  相似文献   
135.
文学的本源、本质和本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的本源、本质和本体张荣翼一每一个接触文学和文学理论的人,都可能提出一个关于文学的问题,就是“文学是什么”?即希望能够从各个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抽象出一个普遍性的定义。但是这一提问由于其提问方式的共同性掩盖了追询的内在含义上的差异,因而就在回答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136.
文学潜本文是在文学本文中潜藏着的另一套意义系统,必须由对本文之外方面的探掘方可找到。同一个文学本文潜藏着姿态各异的潜本文,大体有作者寓意型、形象暗示型、本文语境型、社会耦合型等几种。而本文与潜本文的对话关系也有多种运作方式,甚至要从本文所在的语境,从读者阅读时的心理来作分析。故而,文学批评不只是对文学本文的批评,它也涉及到了潜本文的批评,并且潜本文可以渗入到批评中,成为影响批评见解的重要因素。于是,作品(本文)、作品的可能意义和语境意义与批评者三方构成了一种新的对话关系格局——双向的、仍至多向的话语格局  相似文献   
137.
一、审美文化中当代情结的提出与表现审美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项。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一个文化转型,如果从文化转型的过程来看审美文化这一子项,那么它不过是转型过程的一个方面,然而当我们从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接受等状况来审视,则当前审美文化的转型就不只是以一种变化可以说明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经历了一次革命,以至于当人们要言说它时,已不能简单地以审美文化中的当代状况来描述,而必须称之为当代审美文化了。在启用“当代”这一术语时,它的涵义是指当前的时代,当下的、现时的状况之义,那么,审美文化必冠以“当代…  相似文献   
138.
文学接受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发生作用的过程.其中,非理性作为人的精神层面的一个方面也要参与到文学接受的过程中,而在以前的文论与批评中,常常忽略或把它看成一种不合理的文学接受的方式,认为它只是在某些非理性主义的文学类别中存在.这样一些认识显然不合乎文学接受的事实.本文从对理性的剖析入手,揭示文学中的非理性的表现,同时对文学接受中的非理性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并认为非理性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层次,应该被理解为文学接受中的一种常态,同时也应该作为文学理论对文学接受的一种基本方式来看待.  相似文献   
139.
中国的文艺学主要是研究中国文学的规律性、趋势性、架构等方面的问题,它需要把目光聚焦在中国问题上;而另一方面中国的文艺学不是传统的国学,它作为学科是西学东渐的学科引入的结果,在它的学科基本范畴、理论框架的方面,都是从西方文论脱胎而来.这样一个既要面对本土文学状况,又要遵循国际化的学科规则的研究领域,它所需要研讨的就不仅是早已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本身,而且还需要对自身状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0.
三峡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五对矛盾:一、古与今的对话研究中的矛盾;二、城与乡之间两种文化类型间的矛盾;三、本土文化与全球化态势间的矛盾;四、地区文化个性与相邻文化关系间的矛盾;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间的矛盾。宽泛地讲,这五对矛盾在地域文化研究中普遍存在,本文作者则结合三峡地区的文化状况作了一些较为具体的论析。并认为,对文学的“文学性”的关注与对文学地域特点的关注相结合,才可达成对文学的较全面的、整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