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7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262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略论梦与中国古代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梦与古典诗词曲赋的情思意境现代心理科学证明,梦是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外在现实某种刺激而产生的精神现象。因此,梦意象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方式来展示人的情感流程,反映人的内心隐秘。所谓“梦中见隐衷”一语,就说出了这个众所认同的事实。中国古代词赋以抒情为主,梦意象可多方面地随意赋形,化情思为意象,将人的主观世界外现为神奇多彩的梦象,乃至表现为情思痴想的极致便是梦。“相思梦”原型模式,当为梦意象系统在抒情文学中最常见的套路。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咏:“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  相似文献   
52.
两晋南北朝时期 ,“以悲为美”时代审美情趣和现实际遇 ,为特定文学主题的繁盛注入了生机。自悼与文人感悼英雄志士失意结合 ,成为后世持久绵延的文化心理定势。临终诗则带有被迫性质。 1 这类诗是古人自挽自悼的一种特殊形式 ,主要情感指向偏重于顾恋今生 ,表明一种镇定或超脱、不平和激愤的态度。 2 文学人物的伤感自悼 ,每多带有无法回避死亡的悲剧意味 ,同“乐极生悲”模式结合起来。 3 临终之咏和相关情状描绘 ,多作为突显薄命女子不甘于命运摆布 ,借此进行控诉和抗争。 4 临终留诗具有不甘就死的抗争意味 ;而临终不留什么 ,更表明弃绝一切的否定态度。 5 临终表露出对人生、爱侣的眷恋 ,表现了人物美德及其人性至情。自悼和临终诗文 ,将丧悼文化、悼祭主题同个体对于死亡的情感表现 ,加以结合融汇 ,极大地丰富了个体生命的人生悲剧意识及相关情感心态的呈露方式 ,为后世叙事文学拓宽了情感表现疆域  相似文献   
53.
医疗系统     
无论到哪里接受治疗,你都应该受到尊重世界大多数地区都有三级医疗机构:村医务室(社区服务站)和乡卫生院、县(区)医院、市省综合医院。他们共同组成医疗系统。医疗系统可以包括乡村医生、防疫保健医生、护士、医生和其他人员。它们可能是私人诊所(病人就诊时需要付钱),或者可能由社区、政府、教堂或其他一些组织资助。  相似文献   
54.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乃至史书、野史笔记 ,透露了中国古人把异国人看作鬼兽的传统认知模式 ,对于海外他族人们“非人类性”———“兽性”的着意强调。中国古代关于海外世界的叙事描述 ,小说、正史、野闻之间互动互渗 ,迎合“华夏中心主义”的优越感 ,强化了华夏民族自我封闭的文化模式 ,一定程度上延展、催化了明清小说叙事中的神秘崇拜  相似文献   
55.
56.
剑崇拜是中国古代兵器崇拜之一。在《列子·汤问篇》曾有这样的传说,孔周自称他有三剑:“一曰含光,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有,其所触也,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二曰承影,将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其所触也,窃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疾也;三日宵练,方昼见影而不见光,方夜见光而不见形,其触物也,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此三宝剑共同的特征是给人视之若无的视觉效果,以及斩物若无物的锋利程度。接着又说西戎曾献锟之剑给周穆王,剑长一尺八寸,“练纲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尸子》也说“昆吾之剑可切玉”;刘向《说苑·指武》更记载:  相似文献   
57.
文章主要论述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图书馆应该如何开展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特色服务,图书馆馆员应如何认识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58.
宋人陈师道《后山诗话》有言:“望夫石在处有之。古今诗人,共用一律。推刘梦得云:‘望来已是几千岁,只似当年初望时。’语虽拙而意工。黄叔达,鲁直之弟也,以顾况为第一云:‘山头日日风和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语意皆工。江南有望夫石,每过其下,不风即雨,疑况得句处也。”这段话,曾为《诗林广记入《代古堂诗话》等引用,可见望夫石的意象传说早已引起古人注意。而《代古堂诗话》还指出这里所说的顾况诗,实为唐人王建的《望夫石》,其前二句为“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刘禹锡也有《望夫山》诗,前二句是“终目望夫夫…  相似文献   
59.
~~人际关系与唐代社会的豪侠精神@王立$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辽宁大连116029 @郝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相似文献   
60.
"种植速长"母题,实际上来源于植物生长迅速的南亚.其通过佛经故事在中土传播扩散.在南亚算不上太神异的植物生长现象被进一步夸张,在中土却成为相当有传奇性效应的神秘性文学传闻.从而根据中国人的实用需要,被植入古代小说的价值系统中.首先,母题演变往往并不是一对一的单线发展,"种植速长"母题也不仅是<搜神记>的最早源头;其次,母题早期传播建构的强大势能,为后来扩散演化播下种子;其三,母题演变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历时性演变脉络,一个个中介环节为母题的丰富充实,注入了源头活水,使其具有不断变异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