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合理性与合法性是研究核心价值观之原始发生和核心价值观本身的两个维度,须优先加以确定,因为由谁来制定比制定什么更具原初性.从可能性意义上说,个体、组织和政党都可能是核心价值观的制定者,因为其存在的合理性乃是其拥有制定权利的先天基础,这既是承诺也是共识.然而,只有政党才是事实意义上的制定者.何以为此?从深层意义上说,个体和组织并非没有意愿而是通常无法完成此任;从表层意义上说,政党拥有着为个体和组织所无法拥有的物质(政治上层建筑)和精神(思想上层建筑)条件.事实上,权力者集团通常是以人民的名义制定核心价值观的,也以承诺的形式实现价值观的.然而拿什么证明这种名义和承诺是合理且合法的呢?辩护与批判是我们研究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两个立场;公共理性与公共价值是我们解决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42.
郭店简《尊德义》等相关文献为我们理解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的本真内涵提供了一个新的认知方向.近年的相关研究,略偏重和纠结于“知”与“强”的对应关系,多从单纯治术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古汉语中为一典型的兼语句式.这两个使令动词后加兼语、加谓词性词组构成的兼语句子所表示出的,乃是两种不同的教化方式.“知”与“强”二字亦并非一种简单对应的关系.“民可使由之”之“之”,既非指“民”,亦非指“王”,而是指“王教”、礼乐或“道”.此道、礼乐,是统治者和天下百姓所应遵循的最高原则,而王与民当共由之.旧注理解“民可使由之”的“王教”论域,更接近于问题的本真.《尊德义》通过“道”的本体义与随从、引导诸义间的内在意义关联性,揭示出了其德教原则的形上学根据.“使由之”或“使道之”这种为政、教化的方式,其精神本质就是要把“民”先天所本有的“道”在民自身中实现出来,而其实现的途径,则是“德教”.儒家反对使民“知之”,此“知”应读如字;其所拒斥的正是人主以强力推行其政令那种愚民的暴政.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绝非一种单纯为人君谋的统治之术.其将人先天固有之道“还”给人自身,导民由乎自己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政治理念,体现出了一种高远的政治理想和切实的人道精神.  相似文献   
43.
罗蒂通过对心理现象标准的批判和当代心灵哲学关于心身问题回答的反驳,解构了心的概念,消解了传统的心身问题,因此罗蒂的哲学工作是治疗性的而非建设性的。在罗蒂看来,哲学家们关于心理现象的直观,不过是一种语言游戏的倾向而已。应当采取科学的尺度学会报导神经细胞的状态,而不是报导纯感觉状态。  相似文献   
44.
自朱陆"鹅湖之争"以来,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一直未间断过,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此问题的争论,之所以备受关注,并成为"千古不可和之异"(王阳明语),究其原因,主要因为这次论争,既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较为完整的方法论的理论自觉论争,也是第一次比较成熟和理性的思想和方法的论争,而对于此问题的回答又关涉到为人及为学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从"尊德性"还是从"道问学"出发,都将面临一个二者都无法统一的悖论。有鉴于此,笔者想在探析此问题渊源的基础上,对历代学者与此争论有关的认识与看法进行客观的分析,以期找出古人在此方面的某些可借鉴性因素,从而为当今社会风气建设及为学次第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5.
怀特海价值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求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怀特海构建了一种新颖的价值理论。它主要包括“样式理论”和“感受理论”这两部分。怀特海的价值理论是贯穿于其早中晚期哲学的一条红线 ,更是其晚期哲学的核心。这一理论对于增强我们的人文精神 ,克服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的片面 ,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6.
美国比较宗教学家南乐山(Robert. C. Neville)采用主题分析法,以基督教过程神学的核心范畴"创造"、"过程"与大乘佛学的"空无""因果"进行比照诠释,在佛耶比较的视域中论述了佛教中道、真俗、体用等范畴,凸显了佛教信仰、实践的特殊之处,揭示了佛教的价值和基础所在,彰显了佛耶两大宗教深入交流对话之可能,为佛学的全球化提供了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47.
许家星 《浙江社会科学》2023,(5):120-128+160
宋儒饶双峰以穷理精密而多不同于朱子著称。陆陇其受到饶双峰注重字义解析与文本诠释的深刻影响,将《四书大全》所引双峰说一百二十来处置于南宋以来朱子四书诠释的宏大背景下,加以比较、分析、辨正,对之表达或赞赏,或批评,或褒贬兼具之态度,体现了朱子学一贯的治学特点。在饶双峰立异于朱子思想的影响下,陆陇其对饶双峰若干质疑朱子的别开生面之说表示赞同,显示出其尊朱实内在充溢着“非朱”之求真是精神。正是在吸收、分析、反思饶双峰等朱子后学诠释朱子成果的基础上,陆陇其实现了在批判传承中发展朱子学的历史使命,在一定意义上亦展现了江西朱子学与浙江朱子学的跨时空对话。  相似文献   
48.
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以及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而对良知的分析则是理解致良知的起始和基础。此外,致良知这个命题本身蕴含着多重内涵,需加以多方位的阐释。另外,对如何致良知的分析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帮助我们开拓和加深对致良知命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49.
吴玉军 《浙江社会科学》2012,(1):103-109,158
在现代社会,随着事实和价值、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的分离,人们对善的理解和把握成为了私人之事,外在的力量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价值个体主义使价值怀疑论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外在的一切权威都需要经过个体理性法庭的批判才能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圣人”、“经典”、“宏大叙事”竞相成为被解构的对象,告别权威和崇高成为价值领域中的响亮口号.如何在个体理性反思能力和外在权威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是当代价值共识问题面临的突出困境.  相似文献   
50.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道德意义关涉现代性认同难题,指向国家、社会和公民三方面的价值认同。不论是在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的意义上,还是在面向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中国阐释和中国发展的意义上,我们都必须以中国现代性为根本,来理解中国价值观的德之功能。历史地看,中国语境中的国家之德的根本诉求,在于确立一种从"家国天下"到"文化共同体"的情感的认同,以及从"直接的现实性"到"具体的现实性"的精神的认同。国家之德,在认同之道,在推进一种认同中的伦理觉醒。这是对中国价值观进行道德解释的核心,它落脚于公民的认同,呈现为总体化认同,指向伦理的觉醒,瞄准现代性价值认同难题之求解。尊重他者,包容差异,承认多元,是通向文化的、民族的、总体化的价值认同及其历史性重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