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英国的政治宪法学应当从关于政治宪法和法律宪法之间已显过时的对比中继续前进。将联合王国宪法作为焦点,分析作为政治与法律混合体系的当代宪治秩序,发现这样一种混合体系无论是相对于政治宪法模式还是相对于法律宪法模式,都可能是一种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为回应针对"儒家宪政论"之批评、质疑,本文将较为系统地论述,何以将儒家与宪政勾连起来,作为一个学术范式的儒家宪政论之用意何在,儒家宪政可能的现实形态为何。儒家宪政的根本标志是循道而治,也即儒家所守护之中国价值渗透在国家生活中,至于政体之各项制度则是灵活的,可以学习自西方,也可以调用自中国古代,更可以是"以义而起礼"的自我创设。  相似文献   
13.
14.
属于社会主义宪法类型的八二宪法有着长篇幅的序言,这给以司法适用为导向的狭义宪法解释学带来了理论困难,也给以人权规范为核心的规范宪法学带来了体系整合与价值协调的难题。如何认知和处理宪法序言的效力及其与宪法正文的关系,成为一个严格的中国宪法科学问题。在社会主义宪法传统与中国宪法语境下,宪法序言的主要功能是对体制的合法性论证,既包含历史合法性维度,也包含政治原则的规范维度,包含了规定并塑造中国宪法权力结构与权利体系的"根本法"规范,充当了中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宪法序言对社会主义特定的政治安排予以吸纳,在体系上要比经典的近代宪法更加繁杂,其规范形态还有待进一步演化,但其规范性不容忽视。宪法序言构成了理解中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对宪法序言之历史叙事模式与原则论证理路的精准与合目的之解释,有利于真正建立中国的宪法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君子与公民分别是古今、中西政治社会生活的参与者,是政治社会秩序的建构者与捍卫者。从文明复兴的意义讲,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文化的复兴;从文明现代化的意义讲,离不开以公民为主体的现代政治秩序建构。但是源于法理本位的公民和源于伦理本位的君子,分别基于公私领域二分理念和基于天人关系一体理想,分别强调权利自由和尚德修身,属于不同的历史话语和现代话语,二者存在巨大的差异。那么,儒家的现代性转化和现代公民的建构之间能否搭建起一座桥梁,使之在文明与传统的维度接榫契合,或者存在什么障碍?究竟怎样看待君子理念对于当代社会的作用,在现代公民养成的过程中又如何借鉴传统智慧、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6.
17.
儒家非宗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采,宗教学界多有人将儒家认定为宗教;儒学圈内,也有人以儒教方式复兴儒家.本文简略分析孔子以来儒家存在之社会形态后指出,儒家从来不是宗教,而是文教.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形态是“一个文教,多种宗教”.基于这一事实,本文认为,儒家之宗教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8.
在公共危机中,如何准确、有效地向公众传播科学信息是科学传播领域的重要问题。以广受关注的拉奎拉事件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拉奎拉事件的相关材料和学界评论进行梳理,并反思在公共危机中科学家如何向公众传播科学信息、如何帮助公众做出合理决策。在厘清拉奎拉事件脉络的基础上,指出公共危机中的科学传播活动面临的三个挑战,即向公众传播具有不确定性的科学、科学家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冲突以及非科学知识与科学知识的竞争,进而基于“科学为民”理念,讨论应对公共危机中科学传播挑战的思路,最后从“传播什么科学”和“如何传播科学”两个角度提出应传播“复数”的科学和“双向”的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中国学术研究中,经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而经学研究同样越来越受到重视。回到传统中国文明之中,经学既是学术研究的中心,也是传统政治、生活的价值源头。要全面理解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离不开经学。然而,百余年来,传统学术崩溃,西来学制建立,经学被割裂到文、史、哲等相关学科之中,而从文、史、哲的眼光看到的经学,已经只能得其一隅之偏,而无法窥其全体大用。因此,有必要重新反思经学瓦解的过程,以寻找经学重建的道路。基于此,弘道书院邀请姚中秋、任锋、张龑、陈壁生四位老师举行了一场对话:“重建经学,必要吗,可能吗?”本场对话围绕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陈壁生的新著《经学的瓦解》进行,就经学重建的必要性、可行路径等方面展开讨论。本刊撷要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张君劢、钱穆两先生均为现代新儒学之重要人物,然其为学路径不同,故对中国传统政治之性质、对儒家义理转生现代政制之前景,持有大体相反的看法,而发生或隐或显之争论。张君劢认为,构建现代中国之良好政制之路是自移植西方民主,钱穆先生则以为可在儒家文明内部转生创发。由此,两人对孙中山先生之五权宪法方案也持完全不同的看法:钱穆支持,而张君劢反对。此一分歧实贯穿19世纪末以来之现代儒学发展,今日则展开为港台儒学与大陆新兴政治儒学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