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37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20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富兴 《社会科学》2015,(2):116-126
"阳明格竹"是中国古代认识论史上一个典型案例,王阳明未能找到其格竹失败的真正原因,由此得出错误结论,从逻辑上终结了朱熹所提倡的客观外求式"格物致知"活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沈括提供了"格物致知"活动的成功经典案例。沈括的案例表明:要想获得关于外在对象客观而又深刻的认识,人们必须以积极、动态的操作性实验活动为基础,完善的"格物致知"活动是一个由感性的观察实验与理性的推理分析双向互动的过程。阳明格竹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只有感性、消极的对象静观,没有积极的操作性实验,以及理性推理分析支撑,故而其格竹活动只能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2.
审美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倾向或美学思潮,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体,这就决定了它的精神价值的悖论性。审美主义精神价值的核心是存在之思和精神救赎,围绕这两点构建了审美主义审美主体性的张扬以及重视感性审美与个体审美的自由和价值的所有要点。然而,技术理性、政治理性、消费主义以及审美与功利、泛审美化、精英审美与人民性缺失作为审美主义的时代因素,却与审美主义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4.
传统认识论由于预先设定一个有待认识的对象,因而必然产生与之相对的认识主体,主客二分的前提使得认识论面临两大无法回答的难题:一是我们的意识如何超越自身切中在它之外的认识对象?二是存在于具体时空中的认识如何能够超越当下获得普遍性和一般性。胡塞尔致力于寻找不以非确定性为假定前提的出发点,他认为他在我们的意识生活中找到了这样的出发点,那就是对直观中所给与的东西的描述。通过本质直观的方法和"立义—立义内容"的认知结构,胡塞尔以一种全新的现象学的方式超越了近代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感觉材料作为认识开始的地方在胡塞尔现象学里得到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克罗齐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虽然有效地处理了"对立面的统一"问题,但由于他未能区分"对立的概念"与"相异的概念"之间的差异,误将"相反的辩证法"运用于"相异的概念"中,最终不仅没有真正实现"对立面的统一",反而重新陷入了二元论的渊薮。克罗齐通过"相异的辩证法"与"相反的辩证法"的区分,将"对立面的统一"与"度的连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对"相反的辩证法"的滥用与误置,而且还将黑格尔的辩证法纳入其精神哲学中,使之重获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核心内容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意识,其中前者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在我国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领域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后者则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国际环境变化在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它在我国社会意识领域处于从属地位。正确辨析二者关系对于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犹太人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历史性问题。马克思以《论犹太人问题》一文提出了自己对犹太人问题的看法,却因文章内容被贴了"反犹主义"的标签。本文力图从反犹主义与马克思的渊源入手,结合《论犹太人问题》文本创作背景,探究马克思是否真的是一个反犹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地将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应用规范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展开,构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发展体系已成为关系我国高校面向21世纪能否实现教育变革的重要环节。因此,这就有必要从素质教育核心价值的五个方面着手,以概念分析为工具,探讨现实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差别,并最终以提升高校整体文化氛围、学生组织建设,作为高校下一阶段变革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实践的对象性关系来说,人的本质有四方面内容,人的自然本质、社会本质、自由本质和个体本质。从唯物史观视角,马克思将人的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和自由本质分别赋予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的意义,从人作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来看待人的个体本质。进一步得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逐步展开,其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其现实维度就是当今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0.
康德对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态度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作为德国启蒙运动的主将,对于法国启蒙运动所提出的自由、平等等社会政治理念持积极的拥护态度并为之进行了有力的辩护;但另一方面,他对于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这些理念的哲学论证并不感到满意,甚至持批判的态度。这种双重的态度决定了康德在启蒙中所起的推动作用并不是一种所谓的"奠基",而是一种"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