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93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441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最近几年,“炫富”一词频频出现在网络流行语中,不断上演的“炫富闹剧”,使得“炫富”的流行不再只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通过频繁的“炫富”行为,我们所看到的是其背后折射出来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近年来急剧增长的现状.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不同于西方,更多的表现为“面子”消费,而这种“面子”消费背后隐含的是炫耀性消费的实质.究其原因,有深刻的思想根源、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不仅如此,对奢侈品的盲目崇拜也导致了国人独立精神自由发展的缺失.  相似文献   
62.
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的诗僧,《全唐诗》存其诗十二卷,共计735首,数量之多仅次于齐己,可见贯休在唐代诗僧中的地位。作者在通读贯休诗歌的基础上,从六大方面对贯休的诗歌按其题材分类,旨在更好地了解僧贯休在诗坛上的卓越地位。  相似文献   
63.
消费既是生产的实现方式,也是生产的动力目标。消费的伦理本质是利益共享,消费的人性基础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消费的伦理目标是实现人的存在本性的完整。道德的消费既要以社会分配公正为伦理前提,又要以平等互利的交换为实现的道德方式,基于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消费的基本伦理要求是以适度为准则,为实现幸福生活而塑造健康人性。为此,消费行为必须遵循平等自主原则、自由发展原则、公正合法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节俭原则和生态关怀原则。  相似文献   
64.
本文通过对扬雄好赋与悔赋的探讨,认为雄之好赋出于其对丽辞的重视和讽谏功用的强调:而其悔赋亦非否定辞丽,而是出于他对赋劝而不止和赋家类俳的感语。其辞赋观表现了扬雄重丽主用的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5.
在《全宋词》中“直”字作副词的用法可细分为作情态副词、限定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 ,笔者对《全宋词》中的“直”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分析后将语气副词的“直”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两种 ,分别为表示表示强调语气和意外的语气。同时 ,结合语义对语气副词“直”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 ,力求揭示出“直”用作语气副词的全貌。  相似文献   
66.
抗战时期建立的西南联合大学有七十多个学生社团。其中,剧艺社在成立的几年时间里,开展了一系列充分体现爱国主 义、民族平等、学生自治、民主自由等特征的社团活动,不仅对推动全民抗战思想的传播、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抨击国民党 当局的专制独裁统治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在中国高校引进并实践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通才教育等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剧艺社独具特色的社团文化,无论是对于当时的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还是现当代的高校改革,都有 着深刻的学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7.
在现代历史上,只有上海,才具有形成现代性大都市的条件。由此培育了文学中上海书写独特的现代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主要表现为一种先锋品格,一种包容万状的文化环境,一种不定型的动态的生活方式。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上海书写的独特魅力也在此。  相似文献   
68.
作为宇宙间万物自然的生命原初域,"道"乃是万有大千生命之源,是生命内在活力之所在,也是生成与构成"美"的基元之域。由此出发,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推崇创作活动中"触目‘道’存""与‘道’合一"。文艺审美境域营构讲究"艺道合一",追求"意在言外",崇尚"油然而然""自然天成",推崇心物交融、人与万物一体;主张文艺创作活动中将人的性情、志趣赋予万有大千,强调文艺创作者个人的修养、性情,注重心性与景象融合、"艺""道"合一,"道以艺显""艺以道真"。认为创作活动之妙,在于或寄情感,或吐心声;或象征,或比兴,或言志,或寓意,物我合一,意象一如,情景相交,心物融合,"道以艺卓""道艺互通""艺道相融""艺道一体"。  相似文献   
69.
从受者到传播参与者--略论信息传输相对人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传播技术变革后 ,受者 (受众 )在传播活动者的地位变化 ,他们从被动参与 ,到取得了一定的自由权 ,但因其无法获得传者特有的把关权利 ,因此不能与传者一并在传播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其身份非常独特。本文还预测 ,随着传播技术的继续发展 ,受者在传播活动中的自由权利还可以扩大 ,甚至摆脱传者的本质束缚  相似文献   
70.
王重阳不仅教育思想丰富 ,而且寓教于乐 ,有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能力 ,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弟子 ,并有针对性地劝谕 ,提高其弟子的审美判断力。王重阳的审美教育思考并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消失 ,它在全真教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