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6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及台湾海峡的地理区隔,海峡两岸现代汉语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差异,其中词汇的"同义异序"与"同义异构"现象尤其值得注意。"同义异序词"分属于海峡两岸两个不同的语言社会,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并不会影响两个不同语言社会的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同义异序词"都是由两个语义相同或相类的语素构成,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与并列的关系,因此构词的两个语素顺序如何并不影响语义表达。"同义异构词"的情况亦如此,两个词只在构词语素上有差异,并不影响理解。  相似文献   
72.
现代汉语使动句是指由使役动词带上宾语作谓语,表致使意义的句子。本文首先对《动词用法词典》中2117条动词义项逐一排查,在描写的基础上归纳出四组与使动句致使意义相匹配的使役动词,提出使役动词的三种形式特征;然后从使动句语义角色和动词的论元成分交叉融合的角度,指出使动句是通过保留、丢弃、增添等表现方式分派句式的表达要素,从而达到句式致使意义的实现;最后结合实例,分析了使动句的语用价值,提出使动句为我们确切表达致使意义提供了句式选择,丰富了汉语致使意义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3.
回顾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百年史,我们认为,中国修辞学的发展今后应朝着以下三个方向努力:一是注意语法修辞相结合的研究,二是加强汉语修辞史的研究力度,三是重视对新媒体时代的修辞新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74.
中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列锦辞格发展演进的重要时期。中唐踵继初唐与盛唐,在列锦模式上又有了四种新的变化。列锦辞格在中唐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它对诗歌作品意境与画面感的营造,对诗歌韵律美的营造,都有很大作用。不过,中唐诗歌中虽然列锦辞格的运用相当普遍,但也有许多形式上类似列锦而实非列锦的辞例,这种情况是需要予以厘清的。  相似文献   
75.
长期以来,在语体的定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随着语体学研究的深化以及语体学成果影响的日渐扩大,其负面效应愈益显露.准确理解"语体"概念并加以科学定义对语体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而言已是至关重要.本文在观照汉语语体及其概念形成和研究史的基础上,对以往的各种语体定义及其分歧的成因作了系统的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语体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确定,由此进而对语体进行了再定义.  相似文献   
76.
"修辞"跟"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四者在性质上有本质的区别."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体系,"修辞"则是对语言诸要素的运用.它们之间并非并列的关系,逻辑上并不在一个层面.但是,现行的诸多《现代汉语》教材却将"修辞"作为一个区块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四个区块并列,造成了知识与知识运用之间的脱节.在《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与教学中,应清醒地认识到"修辞"在现代汉语教学体系中的中枢链接作用,有意识地将"修辞"与"语法"等四大区块进行协同融合,即紧扣语言的三大要素及文字讲修辞,从而实现知识与知识运用之间的有效链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语言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77.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重要环节。"五四新人物"所予以激烈批判(抨击、清算、否定、抛弃)的"旧思想"旧文化",其实主要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落后反动,流毒也最为深广,尤其是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仍然产生恶劣作用与消极影响的东西,所以,整体上不存在"偏激"问题。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客观出现过的某些"偏激"情况,需作具体的分析。而有的"偏激"问题,又正是首先由"五四新人物"阵营自身引起警觉,并且主动、自觉、公开地提出问题和着手解决问题(即"自我纠偏")的,尤其是胡适所做的"纠偏"工作("整理国故")更是很好地规划并且切实地引导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78.
中国文学发展源远流长,成就举世瞩目.一谈到中国文学,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六朝骈文等.这一方面是因为诗、词、曲、赋、骈文等韵文的创作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声势最为浩大的,不仅成就斐然,而且给人带来的审美享受也最大;另一方面,汉语韵文之美,除了作家锐意创新的修辞努力,更重要的还在于汉语自身的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的事实、汉语语法的灵活性特点、汉语语音的音乐性特质,都是造就汉语韵文之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9.
本书作者张春泉是我指导的最后一届博士生,关门弟子之一.春泉博士毕业后,与我们一直有着经常的联系,他常常在电话里报告他新的研究心得,我们听了十分欣慰,深感他当年在复旦读博时显露出来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不仅未变,且有加强.值此经过精心修改的他的博士论文即将付梓之际,他来电嘱为之序,我当然很乐意将其推荐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80.
抗战时期是老舍写作生涯的重要转折期,文艺大众化又是抗战时期中国文学面临的首要难题,这个话题的提出和运作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老舍的写作走向。通过分析老舍抗战时期参与通俗文艺写作和文艺大众化问题论争的经验,讨论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艺大众化问题和老舍的写作走向的相互关系,并且在老舍的庶民身份、性格因素上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