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13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303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规则与实效:刑事速裁程序运行的初步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速裁程序的试点改革是当下刑事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相比于现行简易程序,正在试行的速裁程序具有适用条件更严、审理程序更简、强调审前程序的配合和衔接、更加重视被追诉人的诉讼权利等特点。其发展趋势应当是独立于普通程序和现行简易程序的第三类审判程序。目前速裁程序的运行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适用率较低、适用的案件范围有限、程序缺乏实质性的简化、法律援助质量低下等问题,接下来的改革应当通过进一步完善实施细节、增设书面审理方式和完善配套措施解决上述问题,进而规范和完善速裁程序。  相似文献   
32.
由刑法"帝王原则"罪刑法定的形式侧面无疑得出刑事法律禁止、排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风俗习惯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甚至存在和刑事法律竞争、博弈之势。以湖南湘西为例,从整体刑法学角度将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两个维度相结合,在传统刑法理论高压下,分析民族风俗习惯与刑法冲突之困境及民族地区刑事司法模式之弊端,以此为基础开辟新的冲突消解路径:承认民族风俗习惯出罪机能与设立新型民族专门法院(庭)。在不涉及修法的"法律预留空间"内通过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合力作用,以期消解民族风俗习惯与刑事法律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达成一般正义与个体正义的平衡,使司法正义得以伸张,少数民族人权得以保障,从而达到真正的"民族自治"。  相似文献   
33.
“醉驾”行为应否一律定罪,成为“醉驾”入刑后自始广受争议的问题。然而,司法实践中具体个案的定性尴尬表明,“醉驾”一律定罪事实上是违反罪刑法定和罪责刑相适应基本原则的错误做法。如此错误,缘于过分强调分则个罪条款之适用同时,忽视了总则之地位及其与分则之内在联系,继而使得“醉驾”定性适用法律并不完整。完整的法律适用,需基于法教义学而认清刑法分则罪名条文规定的规范实质及其与刑法总则的内在关系,对具体个案予以体系化的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34.
组织型犯罪的"组织行为"外延宽泛,能否将其所有具体样态纳入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实行行为,值得商榷。根据实行行为理论中的实质客观说,通过解构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行为,作为其实行行为的"组织行为"应为领导、策划、指挥他人偷越国(边)境。在此基础上,组织他人迂回偷渡和合法出境后非法滞留的,宜非犯罪化;其犯罪既遂标准宜采取偷越成功说;同时,对《刑法》第318条第1款第3、4、5项等实践中常见的几种行为的罪数形态如何认定,也是司法实务中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
未成年人的不法行为依其严重程度大致可分为:不良行为、违法行为、附条件不起诉行为、犯罪行为,针对此四类行为,我国存在与之相对的四部法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处罚法》、《刑事诉讼法》、《刑法》。依行为的违法程度,四部法律在逻辑上联系紧密。但因四部法律本身存在着相对不足,致使现实中未能构筑起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法网。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法律体系的完善需要从立法理念、专门机构、法律联动体系等方面予以展开。  相似文献   
36.
媒体审判是媒体与司法活动的异常互动,产生了多重负面后果。网络时代的社会背景则为这种研究提供了新的场域。然而,在纯粹的理论探讨中,有关媒体审判的概念、范围等基本理论存在较大争议,对此,应将视野从宏大叙事转为个案样本分析。通过对典型个案中媒体审判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进行深入观察,从而将媒体与审判的关系问题转化为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权的互动问题,进而使媒体与审判之间的冲突能够在法律程序内被讨论,从而为规制媒体审判提供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37.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程序,被羁押者不能援用司法救济方式质疑审前羁押的合法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审前羁押率居高不下和超期羁押问题较为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将人身保护令制度引入我国审前程序中,赋予被羁押者对羁押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的权利,使中立的司法机关对羁押的根据进行司法审查,从而将审前羁押纳入司法控制的范畴,利用司法权保障被羁押者不受非法或者无根据的羁押。  相似文献   
38.
反诉制度相关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反诉定义的界定什么是反诉?我国学者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有“反诉是在已经开始的诉讼程序中,本诉的被告通过法院向本诉的原告提出的一种独立的反请求”。犤1犦“民事诉讼中的反诉,就是在已经开始的民事诉讼程序中,被告通过法院向原告提出的相反的民事权利请求”。犤2犦“在已经提出的诉讼中,被告以原诉(或称本诉)原告为被告,向法院提起与原诉有直接联系的独立的诉讼请求,借以达到抵消、动摇或吞并原诉的目的,这种反守为攻的诉讼称之为反诉”。犤3犦我国台湾省有学者认为:“反诉者,被告于原告起诉后,在诉讼系属中,对于原告向同一法院于同一…  相似文献   
39.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政府、媒体和普通民众常常将事件本身作为关注的焦点,忽视了对一类特殊群体——旁观者的研究。最初的非事件参与者受好奇本能的驱使成为旁观者,随后在一系列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其旁观行为发生恶性转化,由旁观向参与、甚至是向违法犯罪转化,这无疑会加剧群体性事件的破坏性。反而观之,正是由于旁观者并非群体性事件的初始参与者,组织性和依附性不强,与事件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是极不稳定的偶合群体,决定了其在心理上具有可引导性,使得通过适当的疏导措施避免旁观行为的恶性转化成为可能。因此,探讨旁观行为恶性转化的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心理疏导与犯罪预防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0.
"常识、常理、常情":一种法治观与法学教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现代法治归根结底应该是人性之治、良心之治曾经有一位我指导的检察官在获得硕士学位后问我,怎么才能不办错案?我回答他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