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223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204篇
社会学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东在《<水经注>词语拾零》中指出“秀”有“高出、特出”义。通过全面查检《汉语大词典》以及详细分析《汉语大词典》中所有含“秀”的词条,笔者发现其中有部分含“秀”的词条忽视了“秀”有“高出、特出”义,释义未确,旨在纠正其错误。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进士题名录系统中,有场中缮写本进士登科录、场外刊刻本进士登科录、国子监进士题名碑、民间刻印本进士题名碑录和今人编著的进士索引工具书,五种不同阶段的存在形式相互承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主体间性文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主体间性"的基本蕴涵是杨春时在对西方哲学发展的阐释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主体间性文论侧重于对文学的性质进行生存论意义上的界定,而缺乏诸如认识论意义上的明确的揭示,它无法阐释文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同时,这一思想形态也表现出明显的主体泛化倾向,没有认识到主体的历史规定性问题。对学界而言,在主体和主体性问题上,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当前中国的一般历史状况和特定的社会情势下对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作出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与汉代经学之间有着复杂关系。汉代经学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天人政治观、经学历史观、经学伦理观等层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著述动机,集中反映出司马迁对汉代经学的整体性超越。  相似文献   
5.
杜华平 《江汉论坛》2006,(8):115-119
魏禧和贺贻孙同是明末清初文学名家,同在江西,易代之后均隐居不仕,两人有彭士望、方以智、萧伯升等共同的朋友,魏禧还多次出游,寻访天下奇士,但两人却始终未能相见,甚至在诗文中从无只语片言提及对方。此现象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极可能与他们的思想与学术的不同趋向有关。贺、魏两位名家的失之交臂,可视为节士与豪杰、才子与志士的分野。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小说文化反思的怨恨的现代性体验主要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怨恨,他不但怨恨传统知识分子而且也怨恨现代知识分子。钱钟书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围城与多重怨恨中苦苦挣扎,钱钟书的怨恨就是每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怨恨。  相似文献   
7.
论美的结构     
中西方古代哲人都论及美的三层与两维;康德也许是人类思想史上较为显豁地揭示美的整体结构的第一人;宗白华可算是我国现代学术界体味美的结构之最切当者。美的结构源于人类心灵结构,综合中外思想家有关心灵的“三分法”与“两分法”,有理由认为心灵是具有三层面、两系列的结构体。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中,我们都能见出三层面和两系列的潜在构架  相似文献   
8.
黄庭坚是宋代伟大的诗家,其诗歌创作上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对庾信诗赋的接受,主要体现在:黄庭坚将庾信作为"忧愁诗人"的典范,肯定庾信的"乡关之思",以之为"凌云健笔"文风质素,他常自比庾信,阐扬庾信"哀愁"精神;黄庭坚承传了庾信"抒写性灵"思想,在创作上主张"吟咏情性",通过书写净化苦闷心灵,释放人生怨愤,调和社会矛盾,做到"哀而不怨";黄庭坚自觉论析和实践庾信"诗法"技艺,将庾信诗赋定位为"不使句弱""不使语俗",肯定庾信诗赋"清新""气韵深稳""有趣",篇章"可为楷式",创作时不少字、语词、句式乃至意象、典实等均从庾信处继承和袭用,并在庾信诗文的基础上,通过"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方式,变化生新。  相似文献   
9.
10.
现代赣语词汇系统中沉积着大量古越语底层成分,这与其形成的人文历史密不可分.史料记载,大约商周时期,赣鄱地区属于百越族聚居地.其时,百越族中的干越族或曰扬越族统治着赣鄱地区,其活动中心在赣东北余干一带,与东部瓯越地域毗邻,关系十分密切.干越族在赣鄱地区活动时间长达千余年,这使赣鄱地区至今不仅保留着古越族的生活习俗,而且还遗存着古越族的语言文化烙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