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21篇
社会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父子关系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毕生探究的一大主题,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对心目中理想的黑人父亲的渴求。此外,其作品中浓郁的宗教情结同样不容忽视。鲍德温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部作品—《向苍天呼吁》、《阿门角》和《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黑人父亲形象,而且这些父亲形象都可以从《圣经》以及鲍德温本人的生活中找到原型。从《圣经》原型的角度解读这些作品中的黑人父亲形象无疑对理解作者本人及其作品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42.
在传统隐喻理论中,隐喻被看作一种语言现象。Lakoff和Johnson等人提出的当代隐喻理论使隐喻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且也是认知现象。在回顾隐喻认知说的基础上,探讨分析概念隐喻,并重点讨论当代隐喻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3.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20世纪出色的南方女作家.她的极端的宗教观使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和典型的南方乡土特色.其作品所宣扬的荒诞和异化的主题意义以及暴力和神灵顿悟的宗教思想在其短篇杰作<好人难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44.
中国古人有名有姓有字甚至有的还有号,并且名、字和号意义相互联系。《红楼梦》中有字的人物共14个,其字和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且联系密切;人物的号,在《红楼梦》中包括人物的雅号、绰号和封号,这些号自成群体,文化意义非常深远。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字号群,杨、霍英译有较大差异,但二者译文中人物字号群的文化含义均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这给姓名文化的传递造成了一定损失,也给西方读者理解故事情节造成了一定困扰。中国文学著作中的人物尤其古代历史文化名人字和号的翻译需依据文化翻译理论,尽量使其文化含义得以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45.
从20世纪60年代起,乔姆斯基的”心智主义”语言观对语言学和心理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走出了行为主义的条框,转而研究语言活动的内部过程和机制。由于乔姆斯基的论敌怀疑转换成语法的心理现实性,许多心理语言学家,甚至乔姆斯基本人都试图以实证的方法为“心智主义”语言观寻找支持,对生成语法的心理现实性研究贯穿生成语法所历经的短语结构语法、标准和扩展标准理论、管约论等阶段。近二十年的失语症研究结果直接或间接地为“心智主义”语言观某些基本假设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46.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科技术语被广泛借用于其他语域,表达其他语域的内容.本文从语体的角度入手,界定了科技语体词的内涵,解释科技语体词跨体使用的几种情况并分析了科技语体词跨体使用的类型.  相似文献   
47.
代码模式(code model)是包括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两个程序的言语交际模式。言语交际就是通过编码和解码的认知活动达到交往双方交流思想的过程。编码解码过程与认知语境密切相关。预设则是编码和解码运作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48.
詹姆斯.鲍德温受到过前辈作家赖特的“抗议小说”的鼓舞。但是,在传承抗议精神并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鲍德温敏锐地注意到了抗议传统思想中的局限性。于是,他力图突破黑人抗议传统的禁锢进行新的尝试。他的黑白融合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探讨种族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9.
弗兰纳里&#183;奥康纳是美国20世纪出色的南方女作家。她的极端的宗教观使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和典型的南方乡土特色。其作品所宣扬的荒诞和异化的主题意义以及暴力和神灵顿悟的宗教思想在其短篇杰作《好人难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50.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教育目的是由人类意志主观外在地决定的。杜威则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内在目的论”或“自生目的论”。杜威的这一观点可以从哈耶克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生秩序”的理论中获得哲学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