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0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04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现代西方诠释学与科学哲学走向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诠释学通常被视为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的一种 ,而科学哲学则属于科学主义哲学思潮中的重要流派。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和对立 ,但实际上两者在内容上仍有相通之处 ,逻辑走向上也基本一致。从内容来看 ,西方诠释学和科学哲学分别以不同的话语探讨了人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 ;从走向来看 ,它们都经历了研究重心从注重理解和解释的客观性向强化理解和解释的主观性转移的进程 ,并因此一度陷入相对主义 ,其后又试图跳出相对主义泥坑 ,表现出向客观性的某种回归。  相似文献   
22.
应该、善、价值的存在既具有特殊性、相对性、主观性,又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客观性,因为一方面,应该、善、价值的存在被主体的特殊的、相对的、主观随意的需要、欲望、目的和客体的特殊的、相对的事实所决定,因而具有特殊性、相对性、主观性:它们是依主体的意志而转移的,是因主体的不同而不同的,因而是特殊的、相对的、主观的应该、善和价值。另一方面,应该、善、价值的存在被主体的普遍的、绝对的、客观必然的需要、欲望、目的和客体的普遍的、绝对的事实所决定,因而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客观性:它们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是对于任何主体都因其有相同的需要而同样是善的、应该的、有价值的,因而是普遍的、绝对的、客观的应该、善和价值。  相似文献   
23.
“除P外,T”类排除句式并不完全是排除,而是在默认的辖域内进行有主次的陪衬、凸显与预示等。基本构成部分有4个:辖域、排除项、凸显项与预示。辖域大多是隐含的,排除项用“除、除了、除…(之)外”等标记,凸显项为后续成分可用“还/没/也”标记也可不标记,其中主观倾向得到预示。因此这一句式是一种由辖域划定范围,由排除进行前导,在一定的客观性基础上由凸显项进行预示的主观性强的复合句式。现在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兼容性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24.
模态是语言学的重要范畴,是主观性和客观性、述行性和非述行性的对立和统一。西方学者关于这些问题的几个传统观点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值得商榷;英语模态的主观性和述行性相随,客观性和非述行性相伴。这两组概念相关对应,均非模态的本质性特征或标准。  相似文献   
25.
新闻报道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应该真实、公正和客观,这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公认的准则.但实际上,新闻报道能否做到像资产阶级宣扬的那样绝对的客观?主观因素在新闻报道中是否存在?它对新闻的客观性质有什么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新闻报道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关系?这些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
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涉及的是一个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我们找不到通达各主体之间的公共桥梁,那么,是不可能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的。这就需要尝试引入一个新概念——"精神青春期"。要理解各主体之间审美判断中的"共通感"问题,非"精神青春期"概念莫属;"精神青春期"概念的引入,为我们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7.
语言主观性问题主要涉及言语交际时说话人的态度等主观因素.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强化副词逐渐成为关注内涵主观性方面学者的焦点,原因是该类副词在使用时往往关联人的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强化副词的主观化路径,尝试总结该词类由一般性副词到具备内在主观性的演化过程,从而揭示其对语言使用者——人的主观因素的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28.
王志英 《云梦学刊》2014,(1):129-134
“要不”有多个义项,到目前为止前人对“要不”表示“建议义”的用法还很少涉及。表示“建议义”的“要不”已经虚化为一个话语标记,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到组织和调控功能;在语句中主要起到语篇衔接、间接否定、开启话题和人际互动功能:其生成动因是语言表达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生成机制是语境吸收和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29.
30.
结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的出现似乎渗透了社会/文化人类学所有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社会/文化人类学从二元对立观到二元融合的兼容并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学科.尤其在心理学、认知理论等后结构主义流派出现后,语言、文本、历史对文化之研究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维.以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的学术脉络和研究范式——“透过边缘见‘中心’来看,其学术思想无不受到后结构主义的严重影响.因此,考察其试图运用二元对立与兼容史观来构架一个有着客观和历史文化特征、主观认同、相互指认并跨越边界、以“华夏”和“异族”千年互动庞大案例为叙事主体的“概念化族群”研究,一定要放在后结构主义方法论之下才可能从根源上去理解和释疑,并藉以辩驳一个没有“中心”意涵的“族群”和没有结论的“民族史族群边缘理论”,其实只是一个历史先验论的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