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85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46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道德经》中的积极人格与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学研究了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卓越六种美德,包括了二十四种积极人格.而这六种美德和二十四种人格中的一些早在几千年前就存在于中国文化和思想体系中了.文章仅以<道德经>为例,探讨<道德经>中这些美德和人格理论.拟将这一新兴学科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联系起来,既是为了本土化的需要,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这门学科,以此达到对它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92.
战时日军累累的暴行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日本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的缺乏以及被军队强化的愚忠服从、残酷无情、贱视生命等方面是造成当时对外侵略的日军凶残和野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
用儒家“仁爱”精神调适大学生人际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转型期贫富分化加剧的"阵痛",已明显"克隆"到大学校园,贫困生群体的迅速扩容、"显富"与"仇富"心态的对立,也已造成骇人闻听、最为严重的人际关系紧张行为后果.而"仁爱"精神是儒家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仁者亲亲"强调家之爱;"仁者爱人"强调人之爱、社会之爱;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和己不欲勿施人,则强调平等宽容.因此,挖掘其精华,理应能从宽容大度、平等待人、克己奉献、自重乐观有为的心态、思想、精神与人生态度方面,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调适.  相似文献   
94.
社会公正理论辩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有贡献论才是社会公正理论之真理,而其他社会公正理论皆为谬误。但这些错误的社会公正理论,没有一种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不论哪一种,不论如何错误,却毕竟都确立了某种正确的社会公正原则。只不过,这些正确原则或者无不属于贡献原则,或者无不可以从贡献原则推导出来。首先,平等主义所主张的正确的社会公正原则最多,如基本权利完全平等与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以及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诸原则。这些原则在平等主义论者那里虽然并非皆由贡献原则推导出来,却都能够从贡献原则推导出来,因而都可以属于贡献原则范畴。其次,需要论所主张的正确社会公正原则最少,只有一条,亦即按基本需要分配人权原则:这一条原则实际上乃是按照每个人同样缔结社会的贡献分配人权,因而属于贡献原则范畴。最后,自由公正论所主张的正确的社会公正原则是两个平等原则--基本权利完全平等与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因而也可以属于贡献原则范畴。所以,贡献论囊括了全部正确的社会公正原则,因而堪称社会公正理论之全面真理。  相似文献   
95.
志愿服务是一个德育过程,大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并且将亲身体验与课堂知识相结合,从而逐渐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政治意识、工匠精神、仁爱精神等.因此,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96.
以“仁爱”为价值核心的儒学,对调节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1)儒家求真,有助于形成优良的现实认知;(2)儒家求善,“孝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节用而爱人”、“欲而不贪”,有助于人们形成愉快的情绪;“达己,达人”有助于个体发挥创造力,实现并超越自我;(3)儒家求美,在音乐中陶冶情操,化解自我和本我的矛盾,宣泄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97.
孔子的“仁爱”观和基督教的“爱人”思想都是作为中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世界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因此,认真对孔子的“仁爱”观与基督教的“爱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各自思想的精华,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东西文化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论道德对媒体的伦理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锋 《云梦学刊》2003,24(5):31-34
媒体对自身所秉持的伦理原则必须有清醒、明确的意识。在所有利益关系中,媒体的一切关系与行为应符合正义原则、真实原则、仁爱原则和自由原则。这些伦理原则贯穿、渗透于传播活动中,通过对世界事物的观照评判而得到表露和张扬。  相似文献   
99.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正统意识--儒家思想里,有着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孕育了自己独特的人权因素和传统.在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人道主义传统中,以人道、"仁爱"待人,"先人后己"、"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迭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都蕴含了独特的人权理念.  相似文献   
100.
论《双城记》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忧患之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载体借古喻今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并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扭曲的心灵。德伐日太太的形象表现了作家对压迫与反抗问题的理性思考、对轮回式的阶级斗争的忧虑和对美好人生的企盼。小说体现了狄更斯对人性与社会的严肃探讨,也因其优美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含蓄悠远的象征意象及浪漫现实主义的风格赢得了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