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3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95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61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60篇
理论方法论   63篇
综合类   728篇
社会学   56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32.
"艺术兴国、 文化兴邦"是现实需求;要探索地天通、 形神连的中间地带,追求"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和合共生,焕发智慧,重叠共识,以文艺兴国,以文化兴邦,此乃中国未来所在.  相似文献   
33.
侗族先民以生产糯稻为主,并利用稻田养鱼鸭,创造了侗族地区“稻鱼鸭共生”的原始有机农业文化经典形式。侗族特有的生存环境和农耕方式,形成了侗族人民食不离酸、喜糯食、喜酒、好鱼、茶饮独特等饮食特点及文化。侗族的原生食品加工方法独特,选料考究,营养价值高,富含各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特别是以鱼类为加工原料的侗族酸食富含人体所需的可溶性钙是新鲜鱼食品的16倍以上,“稻鱼鸭共生”系统成为侗族食材的一个重要来源。稻鱼鸭复合系统保证了侗族传统食品的特殊性及无公害性,只有优质的传统原生态食材才能保证传统民族食品的传统性,保护“稻鱼鸭共生”系统不仅为民族食品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原料的保障,也为侗族传统食品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原料供给基础。  相似文献   
34.
随着日本社会国际化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女性群体、残障群体、性的少数群体、移民群体、少数族裔群体、留学生群体等造成的文化多样性问题引起日本高等教育的关注。日本的大学通过设立文化多样性推动部门试图创造平等受教育的环境和整合多样性文化资源,使少数群体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推动日本文化创新并提高国际化参与度。日本高校中的多元文化共生教育实践体现了平等主义、全球视野和文化尊重与创造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5.
36.
人与自然是矛盾统一体,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就没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但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和环境整体和谐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的矛盾问题,解决好人类对环境利益的公平分享问题,这需要在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条件下正确处理资本、体制、文化、民生等制度的创新和改革。  相似文献   
37.
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吸收了世界各国现代化实践的成功经验,又着眼于本国实际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中、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中.  相似文献   
38.
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呈现为多种形态。在人类社会的进化中,如果说人们对于选择进化方向具有能动性,或者说,我们如果能够在多种人际关系形态中做出选择的话,也就表现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回顾历史、认识现实中把握未来的社会发展走向。在20世纪后期,关于人的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主张显性化为一种社会追求和理论思潮,而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则提出了人的共生共在理念。如果对"互惠互利""相互依存"和"共生共在"三个概念进行历史性定位的话,就会发现,它们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建构逻辑。人的互惠互利和相互依存反映了工业社会的个人主义的社会建构逻辑,都是从原子化的个人出发而提出的主张。人的共生共在代表的则是一种社会整体性的观念,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客观形态,意味着人们之间相互包容和相互承认的社会建构逻辑。这正是人的"共生共在"的概念不同于"互惠互利"和"相互依存"这两个概念的地方。  相似文献   
39.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质是要打造一种更为和谐的共生秩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不断提高双方之间的共生度.本文构建了一个衡量国与国之间共生度的评价体系,以测度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相互融合的程度.基于该评价体系,本文测度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共生度,并据此总结了中国-东盟共生度增长和变化的规律,以期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0.
《社科纵横》2017,(11):1-4
绿色发展的要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共生发展、人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之中。人来自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因此必须呵护自然。人又不同于自然,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形成了"人化的自然",不当的改造自然的方式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发展,地球才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因自然而生,自然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当作人类生存的伙伴。推进绿色发展,以生态环境促经济发展,让人们在宜居的环境之中过上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