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5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230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89篇
人才学   4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411篇
理论方法论   178篇
综合类   2438篇
社会学   198篇
统计学   2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344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293篇
  2010年   297篇
  2009年   307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264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史华慈的<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以为严复作<天演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反驳赫胥黎,替斯宾塞辩护,是不能成立的.这涉及到严复令史华慈大感困惑的一点:在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之间游移.这多少是因为史华慈深谙西方哲学中决定论和唯意志论的对立,而对中国哲学中从荀子到刘禹锡、柳宗元等,在传统的"天人之辩"上,主张"天人相分"的传统缺乏深入的了解,而严复恰恰是继承了这一传统.严复的理路,还可以在儒佛乃至民间心理中寻找到更多的依据,而史华慈所说的"力本论"其实是其一贯之道.  相似文献   
42.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是围绕“美是上帝的名字”展开的。其中通过三位一体、创世、道成肉身、救赎和永生等基本教义的讨论,深刻揭示了美与真、善的关系,爱、与信、望的关系,认识、意志、情感的关系,以及从对事物的美的欣赏到静观上帝--美本身的心路历程,不仅充分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审美理想,也概括了人类某些共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43.
“三戒”之说,“屏四恶”思想,“绝四毋”之说,“尊五美”思想和“三贵之道”是儒家“德性”智慧的结晶。现代企业“形象管理”理论认为,成功的企业管理是由管理者的内在道德素质和外在礼仪形象决定的。打造企业家的“道德形象”,实施“自我管理”,应当从儒家“德性”智慧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4.
(一)职业取胜很多人有一种误解,以为单凭职场打拼无法快速致富,实际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职业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权威,快速致富会很容易。另外如果在职场中能够不断晋升,相应的薪酬也会水涨船高。  相似文献   
45.
孔子首先是一个好学者,一个成功的学习者,而后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孔子的学习思想可以用“好学”来概括。孔子“好学”的精义在“求道”。孔子是渊博的学者、仁爱的教者和真诚的长者,是伟大的老师,善于将知识转化为魅力,善于引导人通过学习知识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46.
“道经”首篇是《老子》全书之总纲,当从“以老证老”、考虑语境、整体把握这三原则出发来考察,方能正确地阐释本章之旨。其中“道”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形而上的“非常之道”,而“无”和“有”则是老子分别对远古蛮荒与近古物质两个时代的称呼。  相似文献   
47.
《老子》首章在老子哲学及老子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宗明义道出老子道论三个基本问题:一、道言之辨,从道言关系诠释了“道”的形上本体意义;二、有无之辨,从“有”和“无”的关系揭示道之超越性、实存性及其统一性;三、道物之辨,用“众妙之门”隐喻道生生不息的本源性及道生万物、万物尊道的道物关系。这三个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生命世界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样一个生命终极关怀的问题,这是古今哲学安顿生命意义的逻辑前提,也是哲学所论究的最根本的问题。老子用“玄牝之门”隐喻道体只是为了借助隐喻的直觉性穿透“道言间隔”,把远古生殖崇拜内含的生命体验衍化成深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8.
章学诚所构建的理论以"道"为基础,共分三层,即天道、人道、先王之道,三者是由普遍性到特殊性,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这三层"道"说中,章学诚尤其重视第二层的人道,并由人道为基础将经世致用学理化,并进一步将"六经皆史"纳入其中,从而完成了"六经皆史"理论基础的构建。至此,章学诚成为了中国传统史学致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49.
试论庄子的“道”与中国浪漫主义艺术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浪漫主义产生于对真与美的追求中。庄子的“道”与浪漫主义艺术是相依相承 ,互为因果的。 (一 )“道”是浪漫主义艺术产生的思想基础。 (二 )表现“天籁”美的最佳方法是浪漫主义。 (三 )浪漫主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50.
儒、释、道三家哲学的共同特正是“无我相”;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也是“无我相”,代表儒释道三家精神的诗人屈原、王维和陶渊明三派诗歌,以艺术手段显现至高无上之境──“物我皆忘”,“物我一体”、在此境界之中,诗歌作为艺术家心灵的外化,绝不是中纯的语言文字对情感的渲泄,而是生命中修炼境界的极致,通达这种“无我”的人格境界和艺术精神,正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