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24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善与恶是评判人品行的对立概念,它的标准和尺度并非是纯客观的,而是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认识。当人们用权利的角度来考量善恶时,善恶分野的界限便模糊了,恶甚至也是人们的权利,由此形成善——恶冲突、善——善冲突、恶——恶冲突三种模式。对此,人们应以广阔的胸襟容之,才能谋得最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2.
善恶矛盾是道德体系的基本矛盾,这是由它的普遍存在性、历史悠久性、体系的重要性决定的。一般意义上的善恶范畴,只能作为伦理学研究对象,而不能作为客观的、具体的衡量标准。只有特称的善恶范畴,才能作为道德事件的评价标准。这是由特称的善恶范畴的观念形式确定性、民族传统意识确定性、时代精神确定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3.
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盛行,拟话本小说亦受浸染。从实学角度审视话本小说中的诸多善恶报应故事,亦可发现其中的实学精神。一方面是善恶观念的变化及善恶报应的温情化体现出来的性一元论的"实性观";另一方面是对"实德"、"实修"的看重,尤其倡导实行与实功,倡导有益于世。话本小说家热衷于将鬼神、附体、梦境、入冥等神秘现象与善恶报应相结合,是"发愤"的自救使然,也是经世、救世使然。  相似文献   
174.
李洪权 《求是学刊》2013,40(5):170-176
金元战乱时期,传统社会伦理遭到严重破坏,各种恶行屡见不鲜,引人归善遂成急务。难能可贵的是,具有浓厚儒家色彩的全真教,自觉地宣扬善恶观,劝导人们向善止恶。全真教在善恶观上主要是糅合儒释道三家,重点是援引佛教的善恶观,其主要目的不在于理论创建,而是注重于善恶的实践性。其主旨就是引导人们放弃杀盗,摈弃欲望,甚至希望人们逆来顺受,企图以此化解那个时代所充斥的仇杀和叛逆。这种消极的思想,对人们的反抗斗争当然是一种精神枷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社会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5.
体内的小人     
冯骥才 《社区》2013,(35):25-25
小人,是指人格卑下者。但这里要说的可不是那些在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的小人。我说的小人在我自己的身上,或自己的体内。小人原本在每个人体内,包括伟人,何况我?人本善,还是人本恶,其实善恶兼有;人当然有人性,却也带着兽性,两性并存;善是用来克制恶的,否则便成了恶人;人性是要来克制兽性的,不然就成为兽类。小人呢?  相似文献   
176.
荀子因一篇《性恶》历来被认为是“性恶观”的代表人物,但在训诂学渐盛和对古典文化重新审视的历史大背景下,其“性恶”理论正被重新解释.从内容分析看,误解的可能性在于将“情”、“性”、“欲”三者混为一谈;从时代背景和论证局限看,处于战国末年的荀子为了崇尚儒家的“礼乐”之道,不得已而以“性恶”为其理论基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化性起伪”、“改恶为善”.若摆脱时代背景、内容误解、论证等局限,可见他对“人性”最根本的理解其实是“人性本无善恶”.  相似文献   
177.
人伦关系是否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们能否就关涉大家现实利 益的诸多问题达成普遍的伦理共识;二是在伦理共识形成以后,各伦理主体是否具有信守共识的道德自觉。 然而,各伦理主体彼此间达成的共识却并不一定就是一种“善”,人们在达成了共识之后又背弃信诺也不一定 就是一种“恶”。  相似文献   
178.
通过对《金瓶梅》主要人物的深入剖析,从而揭示了《金瓶梅》人物的鲜明而各具特色的形象。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崭新的,其性格的美丑善恶也是多元化的。由表层形象到深层意识多方面的开掘,塑造出了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使古典小说的面貌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179.
村上春树屡获国内外文学奖项,是当今亚洲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肯定村上文学价值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其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危险的信息,比如:暧昧的善恶意识、消极的生死观,以及若无其事的乱性等。本文通过大量文本解读,从以上三方面分析村上春树作品的消极性,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警惕。  相似文献   
180.
顺承于气本论的世界观,王夫之也形成了独特的人性论.王夫之认为,外部世界存在永恒运动变化的本原之气,有不停发展变化、不断新陈代谢的万事万物,王夫之再将着眼点落实于人的内部,认为人性的生成是一个"日生日成"的过程,以本然之"气"连接天、人、性、命,以气之同源,体现生命之平等;强调人性生成的过程性与阶段性,并在其中引入"习养"说明人性发展变化的多样性;人性是由自然之气形成的,非先天赋予的善,亦非先天赋予的恶,并在后天习养过程中,应继天之善,成己之善.王夫之终结了中古独断哲学,对以往儒学各家进行深刻的批判,开创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巅峰,其思想如"性者生理也"、"性日生日成"、"理必寓于人欲以见"、"率性以达情"等皆对今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