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90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韩冷 《学术探索》2007,9(4):118-122
在上海这片古旧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土壤上,我们既可以看到五四启蒙理性的影子,又可以看到崭新的都市所承载的前卫现代的性伦理观念的身影,同时随着革命文学逐渐火爆,还不时有革命理性的身影在文本中闪现。海派作家与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茅盾为代表的革命文学、赵树理为代表的解放区文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的性爱叙事的文学共生场。从五四时期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到海派作家对爱情的解构,到革命文学中作家对"灵与肉"的弃绝,再到90年代之后的部分作家的无爱性,我国文学领域中灵与肉的张力关系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12.
王勇 《唐都学刊》2007,23(4):43-48
鉴真作为唐代中日友好交往的象征,近年备受中日两国学术界关注,但是研究者多侧重于宗教、历史以及艺术、医学等,运用文学资料独辟蹊径者寥寥无几。日本学者藏中进较早注意到唐诗与鉴真的关系,指出唐人皇甫曾《赠鉴上人》实系送别鉴真之诗。这一独创性阐释,不仅对传统的鉴真研究形成冲击,而且也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增添佳话。本文在吸收和扬弃藏中进成果的基础上,对《赠鉴上人》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认为《全唐诗》列为别题的“赠别筌公”应是正题,并利用唐人佚书《延历僧录》的资料,论证“筌公”或为鉴真名号;同时稽考皇甫曾与鉴真的人际关系,指出灵一、灵祐是皇甫曾与鉴真交往的接点,纠正了藏中进的某些观点,补强了藏中进学说的部分环节。  相似文献   
113.
龟与中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在中国历史上雄据灵物之位达1000余年。龟在我国古代文化领域应用很广,除“贵”、“寿”、“闲”之外.它还是为官廉洁的象征。但是,在民间和俗文学中,它作为詈人之词,其影响也不在正面形象的影响之下。  相似文献   
114.
灵商是人类的第三种智力,它和智商、情商互为条件,协调发展。智商体现求知力,情商体现自制力,灵商体现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5.
人性的冲突     
本文分析了小说《儿子与情人》中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这些冲突的实质,认为他们之间的冲突是野蛮与文明、占有与反占有、激情与理智、灵与肉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6.
民居灵物作为原始宗教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神人沟通交流之中介 ,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广泛存在 ;表现为以各种原始崇拜为主的原始宗教观念 ,内涵丰富 ,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原始的、多样的、融合的民居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17.
龙源考辨     
龙不是远古人类想象出来的神灵 ,而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水生动物。从龙的身体形态、行动方式、生活习性、人类对龙的训化利用等方面来看 ,龙的原生形态是鳄而不是蛇。现代东方龙的形象是中华故地上多民 (部 )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鳄的自身特点及其在图腾文化中的优势使它从原生形态走向东方神龙  相似文献   
118.
“晚唐体”在宋代有过两次兴盛,一次在宋初,一次在南宋后期。前者以“九僧”等人为代表,后者以“四灵”为代表。“四灵”的诗歌在艺术风格、创作题材和写作技巧等方面对宋初的“晚唐体”都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积极的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19.
学界对《离骚》中一些语段的划分、字词的释义、文意的理解存在分歧 ,有必要加以辨正。一、女、灵氛两语段划分的辨正。首先 ,女“申申”、“詈予”之言只有“鲧女幸直以亡身”等四句 ,其下六句应为诗人由女“詈予”而欲“就重华而陈词”之心理变化过程 ;其次 ,灵氛述卜四句、释卜四句 ,以下十句则为诗人因灵氛占卜而萌生“远逝”之念但犹豫、矛盾之心理。二、“民”字释义的辨正。《离骚》六处“民”皆为“人”之意 ,不能释为“人民”、“百姓”。三、第二部分“追求美政理想”的辨正。《离骚》第二部分乃通过幻想形式写诗人欲向楚王陈词辩白而不得 ,根本不是向美人求婚 ,即不是追求美政理想。四、第三部分“远逝”释义的辨正。诗人“远逝”准备离开的并非楚国 ,而是郢都。  相似文献   
120.
华滋华斯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化身",这一主张与诠释学思想有相同之处。"化身"作为一种观念体现在他的整个诗学体系中。他的世界有灵论的自然观是"化身"思想的基础;诗歌的情感自然流溢说是"化身"思想的表现形式;诗人的想象则成为"化身"的条件。如果在诠释学的语境中研究华滋华斯的诗学思想,就会发现他的思想及诗歌作品不仅是对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的理性精神及文学形式的反拨,而且对20世纪诠释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