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超个人心理学是以超越性精神体验为研究对象,它吸收东方许多传统的哲学、宗教理论.涅槃作为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理论与涅槃有相同之处,两者在人性基础、通往超越性精神体验的方式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分歧.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改革弄潮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3月5日,上海团)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这种担当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冲锋陷  相似文献   
13.
《凤凰涅槃》作为收入诗集《女神》的一首白话新诗,它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代的不乏困惑的理想主义、革新精神和自我精神,同时也极好的融合中国古典的传统和西洋现代主义精神。郭沫若对该诗持续的修改表明了时代思潮的更替、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幻,以及诗歌形式的完善。“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创造的一个跨文化(诗意)新词。  相似文献   
14.
佛教所追求的美,是不同于形式美的道德美、不同于感性美的心灵美、不同于虚幻美的真实美、不同于当下美的永恒美。佛教谓之佛教涅槃安乐、净土极乐、法喜禅悦。对这种本体美的美感反应不是世俗的受乐、欲乐,而是超越情欲享受、不苦不乐的法乐、寂灭乐。佛教否定世俗的美和美感,同时又以毕竟空的世界观和中观的方法论对世俗美采取了变相肯定的态度。于是,莲花、圆、十、光明、七宝、香、音乐、言像等等具备了审美价值。它们构成了佛教的世俗美形态,最终为吸引众生皈依佛教服务。  相似文献   
15.
欧阳竟无以"体用简别"思想为依,认为无住涅槃是用,无余涅槃是体。在"即用显体"思想下,重在以无住涅槃彰显大乘佛教的特质。在"即体摄用"思想下,则重在以无余涅槃含摄无住涅槃。在"即体求体"思想下,无住涅槃的地位被不断贬落,无余涅槃则成为唯一宗趣。如果以经典为据,可知欧阳竟无所理解的涅槃义,不仅违背了唯识学教理,也不是受般若中观学或涅槃学影响而有,而是他出于一己之见的理论创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就《涅檗无名论》的真伪问题拟就两个问题谈自己的体会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7.
大乘涅槃学经典的传译使得般若学被视为低于涅槃学的方便学说,学者的研究重心很快地转向了涅槃学。作为罗什重要弟子的僧叡,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状态和努力程度值得我们思考恼露缘笔鄙畢彼κ贝乃枷氡尘白饕宦凼觯⑻教稚畢痹诮沃实哪鶚勓汲弊蚬讨兴龅墓ぷ鳌  相似文献   
18.
当代都邑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光明日报》百城赋的刊发,标志着当代都邑赋繁荣时期的到来。当代都邑赋承传了汉大赋的创作规范和艺术传统,吸纳着新时代的社会文化精神,以崭新的艺术风姿扬眉吐气登上了文坛。沉寂半个多世纪的都邑赋,终于如火凤涅槃,重获新生,焕发出绚丽多姿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9.
话剧《狗儿爷涅槃》对当代农民的人生命运和传统心态做了深层开掘,表现了农民既革命又保守、既淳朴又自私、既热爱劳动又摆脱不了"创家立业"意识的复杂特点,而这种复杂性又根源于农民的土地情结。对《狗儿爷涅槃》进行细读,分析其中展现的中国农民土地情结,并将文本置于当代文学的农村书写和农民想象的大语境中,检讨戏剧文本与社会泛文本间的复杂对话。  相似文献   
20.
叶雄 《社会工作》2009,(23):41-43
2005年,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开始尝试同伴教育,选择曾有过十年药物滥用史的笔者以同伴辅导员的身份登上了社会工作的舞台,开始了社区康复领域的同伴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