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21篇
  免费   581篇
  国内免费   124篇
管理学   2254篇
劳动科学   136篇
民族学   304篇
人才学   370篇
人口学   54篇
丛书文集   5330篇
理论方法论   1208篇
综合类   8394篇
社会学   1341篇
统计学   235篇
  2024年   309篇
  2023年   1005篇
  2022年   553篇
  2021年   991篇
  2020年   785篇
  2019年   858篇
  2018年   309篇
  2017年   551篇
  2016年   660篇
  2015年   992篇
  2014年   1573篇
  2013年   1276篇
  2012年   1204篇
  2011年   1202篇
  2010年   1094篇
  2009年   991篇
  2008年   1142篇
  2007年   866篇
  2006年   680篇
  2005年   618篇
  2004年   477篇
  2003年   415篇
  2002年   351篇
  2001年   348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民族院校应该是以全面服务于非主流族群作为自身的基本定位,民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要在准确理解这一定位的基础上确立自身的发展路径,以鲜明的特色建构来强化自身的学科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2.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政治现象,是政治的内在属性.政治冲突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强度,这为政治冲突调控机制的选择提供了路径依赖.政治冲突的调控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政治冲突的调控机制也就包括了自我调控和政府调控两大机制,它们共同推动和维持政治系统的动态稳定,实现从冲突到秩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3.
张皓 《淮海文汇》2003,(6):28-32
正义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而有关政治正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早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那里已经对政治正义有了系统的论述,随后的政治哲学家们也对政治正义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美国学者罗尔斯是现代政治正义论的典型代表,他在其论著《正义论》中曾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4.
黄宗羲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基本命题出发,提出了法乃“天下之法”,“一家之法”乃“非法之法”,变“一家之法”,行“天下之法”等具有近代民主因素的法治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研究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不失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5.
反语的复现性--论认知语用学的反语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反语的复现性视角探讨了认知语用学的反语观,并将之与古典修辞语义学和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的反语观作了对比分析,指出视反语为对非说话人的思想的复现和二级释解的认知语用学理论较有说服力地阐释了反语的本质特征和语用机制,弥补了传统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反语现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6.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要领会精神实质,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强化监督,完善机制,确保贯彻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7.
西方宪政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踏入西方宪政的文化历程 ,追寻西方宪政的文化源头 ,解悟西方宪政的文化底蕴 :其中 ,基督教的性恶论是西方宪政的文化根基 ;社会契约的政治化是西方宪政文化的逻辑起点 ;人本主义的崛起是西方宪政的文化内核 ;法治传统的近代转型是宪政理想的实证标志。  相似文献   
108.
所谓当代的法治,指的是以民主宪政为前提的依法之治、文明之治;而今天的德治,与古代的德治是不同的,它指的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指导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作为人民公仆的党政干部的思想,从而真正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  相似文献   
109.
论"法治"与"德治"精神理念的归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我国法制与道德演化进程的简单描述 ,重点论述了单纯依靠“法治”和“德治”的局限之处以及法、德结合而治的必要性 ,最终以人民群众利益这一“法治”与“德治”的精神内涵为契入点 ,为二者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本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0.
为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高校建设也应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并举,这是由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的目标机制决定的。实现这一治校方略应分别制定举措,并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