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73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118篇
人才学   95篇
人口学   33篇
丛书文集   657篇
理论方法论   158篇
综合类   2431篇
社会学   1214篇
统计学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346篇
  2010年   425篇
  2009年   401篇
  2008年   425篇
  2007年   486篇
  2006年   384篇
  2005年   335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29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41.
本文从长于说理、富于哲理 ;以简驭繁、言简意赅 ;清朴自然、情真意切 ;音韵和谐 ,语调铿锵四个方面探讨了古代散文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42.
在对山水文化、历史文化、都市文化等文化层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生命观念进行有益探索的过程中 ,余秋雨通过他的散文表达出对中国文化理性的审视及关怀。他以前瞻的眼光看取中国文化构建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实际回应了现实社会文化精神价值的需求  相似文献   
43.
试析袁宏道小品的语体解放及其与五四白话散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散文文体发展史上 ,袁宏道小品所创造、并在以后得到延续的新的语体是五四白话散文语体形成的历史渊源。这种语体较大程度地摆脱了唐宋古文抑扬顿挫的音节、从容舒缓的语气 ,以接近日常形态的方式组织语言 ,从而能更加准确生动地表现思想情感。这是古代散文语体的一次重要解放 ,并成为五四白话散文的滥觞  相似文献   
44.
陈仕持 《船山学刊》2006,(2):149-150
周立波负责选编了《1959~1961散文特写选》,在其长篇《序言》中,他睿智地兼顾了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坛人情,表现了不凡的学理底蕴。这是一篇精彩耐读的序文,细读并研究它,是周立波研究的题中之义,也有助于了解当年的文坛风气。  相似文献   
45.
想父亲     
阎连科 《社区》2002,(4):54-55
我的父亲有15年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了。埋他的那堆黄土前的柳树都已经很粗了。不知道他这15年想我没有,想他的儿女和母亲没有,倘若想了,又都想些啥,可见我,  相似文献   
46.
中国现代散文审美特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代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整合 ,确立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审美特质 ,即源自人本主义的“自我表现”、文本哲学的“自我”本真以及作家“自我”人格之美。在中国现代散文中 ,自我表现的伟大地位、自我本真的文本哲学、人格审美的价值取向 ,永远为人们提供着无限宽广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47.
建安散文中的使事用典十分普遍,且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由于建安散文的使事用典所特有的审美效应,故而对建安散文之特质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文学似树木,其文体有干有枝,干壮枝茂,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方可显示文学的健康与活力,形成一块思想与灵魂的荫地。枝与干,二者一亢一卑,必是病态。  相似文献   
49.
在城里多吃橄榄球形的橄榄。色黑、味甜而深重,一吃就令人想起南洋的腹地,有椰树般风情的地方,不禁产生种种遐想。当年看芭蕾舞剧。南洋华侨洪常青,肤色如一枚橄榄,他是一身雪白的南洋服一手持一顶盆形的遮阳帽,踏着沙滩海浪从那遥远的地方来的。当他解下逃奴吴青华,并为这位绝色少女抚平伤痕之时,我们懂得了怜香惜玉是橄榄色的,那也可以算是英雄本色的一种。  相似文献   
50.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具有广博的历史内容和厚重的文化内涵。他的浩然华章,激扬文字,纵横古今,将读者领引进五千年的生活情境中,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去感受冷暖,在阳光月色下去品味文化,在苦辣酸甜中去玩味人生,在清醒、冷静、理性的状态下去探索历史、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因由所在。他启示人们,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国文化,应该怎样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向自立,怎样来批判地继承中外文化,怎样使中国文化在中华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