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32篇
  免费   750篇
  国内免费   90篇
管理学   3985篇
劳动科学   274篇
民族学   1030篇
人才学   793篇
人口学   157篇
丛书文集   7729篇
理论方法论   1985篇
综合类   11726篇
社会学   2593篇
统计学   600篇
  2024年   140篇
  2023年   592篇
  2022年   347篇
  2021年   560篇
  2020年   596篇
  2019年   471篇
  2018年   239篇
  2017年   403篇
  2016年   689篇
  2015年   1050篇
  2014年   2264篇
  2013年   1756篇
  2012年   2051篇
  2011年   2388篇
  2010年   2175篇
  2009年   2027篇
  2008年   3084篇
  2007年   2077篇
  2006年   1523篇
  2005年   1523篇
  2004年   1095篇
  2003年   883篇
  2002年   829篇
  2001年   839篇
  2000年   596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文化给予支撑。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迈入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其中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为国家治理提供最深厚的思想滋养。面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亟需发挥文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滋养功能。  相似文献   
22.
西方公共生活伦理思想是丰富的,无论是古希腊城邦公共生活伦理的最初形成,还是近代西方公共生活伦理对个人主义的凸显;无论是现代西方公共生活伦理超越个人主义实现对公共伦理的彰扬,还是当代西方诸多学者对公共生活世界的研究,无不反映了西方伦理思想对"公共性"的关注。西方公共生活伦理思想,是我国当代公共生活伦理建设必不可少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3.
中国女权主义与建立在女性个体基础上的西方女权主义在时代国情的悬殊、文化背景的异质、理论核心的分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的妇女运动是社会革命的一部分,中国女权主义处处体现出男性特色,被称为父系的女权主义。要发展中国女权主义,就必须正视其和西方女权主义之间的差异,在差异中挖掘本土资源养分,找到中西方女权主义的契合点,把握差异中体现出来的中国女权主义发展的独特道路。  相似文献   
24.
物质文化研究(MCS)是近年来当代西方文化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有着强烈的跨学科性、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研究领域.对物的共同关注使得物质文化研究和日常生活、消费、空间等理论话语形成交汇,逐渐生成一个指向一切物品研究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新的学术空间;对文化的关注使得物质文化研究开始汇入文化研究的主流,借助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向身份、自我、物人关系等纵深领域拓进,被西方学者视为是文化研究中的“物质转向”.  相似文献   
25.
自新医改以来,政府在加大公立医院投入、建立全民基本医保、提高医保补助标准及报销比例、建立国家医药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近年来患者实际医疗费用下降十分有限,绝大多数疾病的治疗费用不降反升,医疗服务公益性、可及性未改善。例如,医疗服务整体质量下滑,患者满意度不高,医患矛盾加剧、冲突频发,暴力伤医事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当前医疗监管存在严重弊端是关键的推手之一。当前医疗监管存在的主要弊端  相似文献   
26.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提出的最新安全观念。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丰富、涵盖面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理论为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从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出发,不仅能更好的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渊源,还能更准确地把握总体国家观的重要意义,为实现我国特色的安全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7.
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的18世纪中西经济大分流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于此前发生的中西金融大分流.13世纪,当面临相同的财政压力时,无论是南宋政府超发的"会子",还是威尼斯政府发行的债券,理论上都是国家向社会发行的信用凭证,本质上均是国家信用的资本化.以国家信用的逻辑而言,南宋纸币体系极易崩溃的根源是国家信用不足,而威尼斯公债体制的稳定运行得益于国家信用之完善.两者之间国家信用的差异更是影响了后来的中西金融大分流,其主要的历史表现就是,英国在国家信用确立并强化的同时率先完成了金融革命,而明清时期的中国在国家信用依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注定无法内生出金融革命.由此可见,公债体制或纸币体系只是通往金融革命的不同路径,根本驱动国家实现金融革命与崛起的是保障公债体制或纸币体系稳定运行的国家信用.这一点,对于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启示重大.  相似文献   
28.
在国家的扶贫实践中,地方政府的行为策略是影响扶贫绩效的关键变量。通过对精准扶贫政策实践的调研发现,中央政府不断升级的治理手段为重构央地关系创造了条件,地方政府对国家扶贫理念转型认知的偏差以及在形成路径依赖之后的策略行为不仅容易产生对总体局势的误判,还为后期的政策困局埋下了伏笔。在此背景下,地方扶贫工作遭遇“指标困局”,即地方政府很难实事求是去识别贫困户,只能在既有的指标约束下进行精准识别,扶贫工作陷入了反复识别,却仍难实现精准的怪圈。  相似文献   
29.
30.
长期以来,经济学理论总是笼罩在西方中心论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话语体系下,既不能解释真实世界变化,也无力为乏力的世界经济开出药方。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经济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却无法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功的经验,就在于不受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实践的成功已经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神话",但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严谨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构建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是系统化总结中国发展经验的内在理论诉求。基于此,本文在厘清西方经济学话语特征基础上,提出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要突出国家主体性、阐释好中国道路、服务于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