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8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34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254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797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论声音表义     
语言是用音和声表义的,形成音语和声语两大语言体系。通过对音与声的对比分析,从渊源上阐释二者表义的异同高下,意在说明声语表义优势之所在,尤其是汉语的杰出表现。  相似文献   
102.
古文字教学,重在抓基础。所谓基础,就是对古汉字符号的系统全面把握与深刻认识。比如整理、摹释与解析甲骨文字形的过程,可谓是对古汉字的一种寻根之旅。较为成熟的甲骨文部首,本是字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甲骨文的164个部首时,我们逐字摹写、分析与解读。在对部首、基本构件以及笔画熟悉的基础上,再从甲骨文单字的构形出发,结合辞例依据,参考传世古训,条分缕析,逐渐认识字形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并从  相似文献   
103.
道家道教虚静观是道家道教哲学基础 ,同时它为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提供了丰富营养 ,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体现为三种境界 :收心去欲 ;物我两忘 ;“大美”、“大音”。道家道教虚静观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艺术创造的美学归趋。  相似文献   
104.
王琪  周杨 《学术论坛》2007,(2):200-202
悉昙是以研究梵字音义为主要内容的学问,不少学者致力于从文化史学角度研究悉昙,亦有学者从某些角度对悉昙进行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悉昙学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宝库,以上研究仍不够充分,可继续挖掘其价值.  相似文献   
105.
论"嵌l词"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玉梅 《中州学刊》2007,(3):249-251
"嵌l词"是很早就活跃于汉民族口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多种汉语方言中."嵌l词"与少数民族语言无关,并非北狄人改造汉语复辅音才产生的语言现象.实际上,"嵌l词"是汉语中早已存在的缓读分音现象,是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6.
王灼的《碧鸡漫志》是我国一部重要的音乐文学的历史文献 ,作者旨在探索唐宋燕乐歌辞的演变过程。虽然王灼在观念上具有复古意识和儒家雅正美学观念 ,但他更注重音乐文学发展变化的现实 ,具有历史的观照态度 ,而且见到了音乐文学发展的客观趋势 ,因而所作出的论断有很大的学术意义。现在我们研究中国音乐文学史时 ,《碧鸡漫志》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7.
何新所 《中州学刊》2006,(1):213-217
昭德晁氏家族在宋代众多家族中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是与晁氏家族独特的家族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晁氏家族作为宋代文化世家的杰出代表,是宋代文化繁兴的最好见证。晁氏家族的教育模式、对于文化传承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其独具特色的家族佛学修为,对于我们更准确认识宋代家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8.
甲骨刻辞中的文艺思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尝试探讨了殷商甲骨刻辞中的文艺思想因素问题。探讨分三个层面 :一是以带“伐”、“舞”、“奏”、“文”等字的辞条为例 ,考察了商朝人重视文化建设的浓厚尚文意识 ;二是通过考辨刻辞中孕育和记录的“占”、“谱”、“册”、“祝”、“诰”等古代文体雏形 ,体认了商朝人已初具朦胧的文体意识 ;三是通过对刻辞字、句、篇的例释 ,确认了商朝人已具备较明晰的写作意识。而这三种意识都是产生文艺思想的重要因素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9.
三世异辞(即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与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三统说),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内外说),合称三科九旨,是董、何《公羊》说之总纲。惟三统与内外说重义不重辞,易为凭虚蹈空之弊;三世说则义、辞并重,是理解其余二科六旨的重要线索。董、何的三世说,含恩情、王化义;董、何的异辞说,含微辞、托辞例。由微辞、托辞,知恩情、王化之分;由恩情、王化之分,知三统与内外说之所指,则三科九旨可以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110.
《论语》中首先提出了"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一儒家运用语言的基本原则,对传统语言学的建立,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为了达到"辞达"的目的,《论语》中并不排斥"文饰"."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相应,华实相符.《论语》的"辞达"观,和儒家的道德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