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2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35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布洛陀: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每一条大江大河流域 ,由于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决定了它们的文化形态和文明类型也不相同。每一条大江大河流域的原生民族 ,在他们的共同文化创造中 ,必然产生他们自己的文化英雄 ,进而产生文化英雄崇拜。他们把本民族文化创造的功绩集中归结到某一个文化英雄身上并强化它 ,使之成为本民族的神话人物 ,成为本民族认同的人文始祖。布洛陀就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文化与黄帝、炎帝文化在地位上是无法比拟的 ,但是作为大江大河流域原住民族的文化英雄神话人物 ,他们都具有创世性、始祖性、宗教性、广泛性、延续性的特征 ,因而他们是同质的 ,都可以称为大江大河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洛陀文化与黄帝、炎帝文化的不同在于 :黄帝、炎帝文化具有政治性与民间性相结合的特征 ,而布洛陀文化仅具有民间性特征。我们将布洛陀称为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 ,完全是民间文化性质的 ,不带有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82.
论拓跋鲜卑部的早期历史--读《魏书·序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书·序纪>是考察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珍贵史料.但是,由于它所采口传史的叙事特征及其限制,也由于建立北魏之后的拓跋族在追述其先世历史时所受到的中原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这篇历史资料包含着诸多难解之处.本文试图在细读"序纪"的基础上,对拓跋先世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稍作清理,使我们的认识能更接近当日的实相.  相似文献   
83.
[摘要]古蜀文化与羌族文化皆分布于四川盆地西部岷山山区,二者之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现象。本文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羌族文化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今日羌族是在岷山地区以古蜀人支系冉駹人为基础,融合历史上先后迁入岷山山区的外来羌人和汉人形成的本土古老民族,与黄帝、大禹、古蜀人支系冉駹人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同时,提出了西羌源自黄帝、羌族为黄帝后世古蜀人在本土的直系后裔的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84.
司马迁撰写《史记》,以黄帝为首,其中体现的黄帝观影响后世深远,值得专门研究。学界研究黄帝,多以司马迁的记载为基本材料,但目前尚未见到专门研究司马迁黄帝观的论著。根据司马迁《史记》文本,从材料出发,用历史学方法归纳、概括司马迁黄帝观的内容,分析和揭示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有助于今人科学认识历史上的黄帝观。研究认为,在司马迁之前,黄帝只是神话传说,司马迁一变而为正史实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书写形式,完善了中华文明史系统;从司马迁描写的黄帝看,黄帝实有其人,有家有业,有家人,有后裔,而且有生有死,“黄帝崩,葬桥山”,传说中的人物由此变成了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而和司马迁同时的汉武帝却惑于神仙方术,相信黄帝铸鼎飞升;司马迁的黄帝观以理性的描述内容,抑制了当时一些人神秘化历史人物的消极倾向.司马迁在描述中还隐含了道德史观在内,在他看来,黄帝之所以做出了杰出历史贡献,是因为黄帝“修德”;所以,司马迁表彰黄帝就在“彰明德”。这一观念,延续了西周以来的道德史观传统,更加凸显了道德在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5.
在《汉书·艺文志》知识系统中“黄帝书”展现出来的“六略”之间的密切关系问题,对《汉艺·艺文志》中与“黄帝书”有关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对“黄帝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黄帝书”在《汉书·艺文志》中共有34种 656篇(卷)和6卷图,广泛分布于“诸子略”“兵书略”和“方技略”之中,是依托黄帝传说而发挥思想、传播知识技能的一种书籍载体,是许多学派或技术门类所依托的著述形式,它们借重黄帝事迹或传说来阐述某种观点,传承某些技艺,与古人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偏重于实用技术的专业知识;中国古人将宗法世系一脉相承的观念引入技术文明的传统,为各种实用的技术寻根,追溯某位先王为思想或技艺的发源,“黄帝书”采取黄帝立言的形式,反映了血缘宗法制对中华文明发展与古代社会特殊发展路径的密切关系,《诸子略·道家》著录“黄帝书”5种100篇,其治国用兵、修身养性、哲理玄思的内涵与“黄帝书”为代表的实用知识和技术中的身体技术、社会技术、自然技术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道法玄之又玄的哲学理论的基础,也为理解古代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提供了范例,中国传统技术知识注重通过言传身教和体悟来进行传承,比较缺乏命题性知识理论的建构,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相比有较大不同,需要我们多方位系统化地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技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86.
张丽敏  吴雪萍 《唐都学刊》2011,27(4):125-127
《史记》记载,黄帝当年曾在西安荆山成功地铸造了铜鼎。据此,可以设计西安黄帝铸鼎地景观区。此设计应以当代景观学最前沿学术推进为前提,包括要突出作为荆山之"神"的"鼎"的视觉形象,以"鼎楼"为景观构图中心;按照《史记》中的记载,设计建造陂水相聚的"鼎湖";根据《史记》"迎日推策"记载,在景区大面积使用太阳能。同时,继承发挥中国古代造景技巧,在"天人合一"中以友善的大自然为依托进行景观再发现和再完善,通过"天人合一"的造景引向伟大祖先的融入自然的坟墓,不断地聆听先贤的教诲而在尘世的诗意昂然中挺进未来。  相似文献   
87.
《社科纵横》2015,(4):113-115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敬仰和爱戴,千百年来人们把祭祀黄帝作为一种礼仪文化世代传承。然而,近几年在黄帝祭祀礼仪中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各界关于祭祀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等问题也争论颇多。如何建立起一套恰当的、规范化的黄帝祭祀礼仪,使之更符合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发展值得我们去深思。  相似文献   
88.
蚩尤在中国远古神话里占有重要地位,但自《山海经》开始,其叙事模式几经变化。《史记》塑造的“乱神”与“战神”双重形象,延续千年。清末至民国,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进入,蚩尤成为统合以“苗”为主体的边胞人群的象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蚩尤不仅是苗族身份认同的符号,而且与黄帝、炎帝构成中华“三祖”,成为新时期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标示。但在各种力量驱动下,它也同时成为可资利用的文化品牌,引起争夺。在此过程中,作为“遗产”的蚩尤经历了多重阐释,也数次重塑了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89.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倍受关注,但由于文献记载的纷繁杂乱,有许多问题目前还尚存争议。本文通过辨析各家观点,对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补充看法:黄帝不是人名而是部落联盟长的职务称谓;黄帝具有神职身份且是女性;黄帝名轩辕是因世选于以“车”为标志的轩辕部;黄帝的地望可按不同时期定为三个地点;黄帝的经济类型应属农业经济而非游牧经济。  相似文献   
90.
论战神蚩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蚩尤是我国上古时期炎黄时代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与炎帝、黄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这两场战争,堪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战争,他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大军事家和一位兵器制造专家。由于蚩尤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以及他最后的悲剧结局,后世人们将他奉为战神进行祭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