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703篇
  免费   3224篇
  国内免费   763篇
管理学   15691篇
劳动科学   858篇
民族学   6848篇
人才学   3414篇
人口学   1389篇
丛书文集   34928篇
理论方法论   6673篇
综合类   71642篇
社会学   12936篇
统计学   2311篇
  2024年   934篇
  2023年   3475篇
  2022年   1271篇
  2021年   1974篇
  2020年   2586篇
  2019年   2919篇
  2018年   1316篇
  2017年   2547篇
  2016年   3302篇
  2015年   4847篇
  2014年   10598篇
  2013年   9248篇
  2012年   10647篇
  2011年   12358篇
  2010年   11024篇
  2009年   10786篇
  2008年   11402篇
  2007年   8919篇
  2006年   8771篇
  2005年   7477篇
  2004年   6466篇
  2003年   6481篇
  2002年   5524篇
  2001年   4451篇
  2000年   3106篇
  1999年   1429篇
  1998年   769篇
  1997年   673篇
  1996年   429篇
  1995年   295篇
  1994年   209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成绩平平,家长不满意,社会呼唤语文教学改革,语文界也披荆斩棘,探索创新之路。本文结合自己多年语文学习、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针对上世纪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提出的语文教育的理想模式,即由汉字教学入手,纵深探究相关词语、名段名篇,使学生打通语文学习的关节,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展开探讨,交流心得。  相似文献   
22.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点和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范式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近三十年的论争和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文化研究大家和专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有了不少理论建树。随着文化研究不断的不断深入发展,其背离初衷的困境也逐渐显现出来。跨学科的文化研究逐渐发展成了一门所谓的"准学科",冲出藩篱的文化研究有渐入围城之势。文化研究反对价值中立,但其批判性却逐渐淡化。文化研究以流行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可当下的一些流行文化并非来自最广大的民众。文化研究主张公共话语,言说日常生活,可文化研究的话语特点却日渐晦涩。文化研究的定位、批判态度、研究对象和话语表述都有待真正回归,以还原文化研究本来的阅读书写关系。  相似文献   
23.
西方城市人口增长的文献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文化转向":工作就业等经济因素让位于文化休闲等消费因素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吸引力。城市人口流动的"文化转向"在中国同样明显,尤其表现在大学毕业生群体当中。城市在大学毕业生眼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工作地点。城市是学习机器,是娱乐机器,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城市流动选择中追求价值实现,表达自我,体验生活和分享梦想。青年大学毕业生是城市人口流动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城市流动目的地选择直接影响到城市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4.
本文对英国学者兰姆的生平和学术生涯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其著作《麦克马洪线:1904-1914年印度、中国和西藏关系史研究》,认为这是一部研究中印关系,特别是中印边界问题的经典著作。深入的分析、缜密的考证,以及比较客观的叙述,展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西方大多数学者不同的是,兰姆在书中用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印度政府妄图继承英帝国遗产的观点,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看法。同时,也指出了该书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5.
高校的宣传工作涉及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而宣传工作本质上是一项文化工作。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前,提升高校宣传工作的开展水平,加强宣传工作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是题中应有之意,因此就必须重视对于高校宣传思想文化的艺术设计环节,通过艺术设计提升高校整体宣传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26.
民国年间基层官绅作为地方社会的建设和舆论引领者,亦主导了地方志的编修,通过考察民国年间山东所纂修各县地方志序文与凡例的文本话语,可以认识到在共和之后的社会变迁中,基层官绅明显感受到时代的不同,他们期待共和政治的理念与实践,关注社会民生,并且希望在伦理道德领域实现传统文化的应势转化。这种在政治领域积极革新,在社会领域走向下层,在文化方面致力于传统理念的适应性转化,构成了民国年间基层官绅在时代变革之际的独特认知。  相似文献   
27.
"形势与政策"理论课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是国家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存在课程组织管理不规范、教师队伍不稳定,以及教学内容缺乏系统等问题。究其原因是课程归属不清、整体把握缺失,以及课程话语失真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只有厘清课程归属、规范课程教材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开展立体化教学,才能有效开展"形式与政策"教育,达到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28.
唐代的"瑟瑟"是波斯、南诏和西域诸国官方用来进贡与贸易交流的一种珍稀商品。因其独特魅力,唐代诗人创作了五十三首"瑟瑟"诗,诗作中对"瑟瑟"既有传统释义的承续发展,又有首开先河的新兴释义。诗人将"瑟瑟"以物代色,借用其明艳亮丽的色彩转喻江水碧色、茶末鲜色、衣饰丽色、松竹青色等,极大地丰富了诗歌创作色彩层次,并提升了唐诗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双减”政策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研究表明:“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科类辅导课支出的减少情况相比兴趣类辅导课更为显著,有效减轻家长的教育支出压力;学生完成作业时间的减少情况显著但不明显,略微减轻子女的学业负担;“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多子女家庭减轻义务教育支出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0.
历史上"中国"一词具有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认同亦指向这几个维度,它们常常交织混杂在一起,互为因果、密切关联,在历史上因时因地因族而异,在不同情势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交叠性"。清前期从努尔哈赤到乾隆时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统治者深入思考夷夏问题和正统问题中不断强化,"中国"一词的"国家"内涵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清人国家认同的自然符号。清前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形成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为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做好了历史准备,为中华民族在近代实现整体认同提供了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