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294篇
  免费   2186篇
  国内免费   706篇
管理学   5155篇
劳动科学   752篇
民族学   1881篇
人才学   1524篇
人口学   264篇
丛书文集   19017篇
理论方法论   4212篇
综合类   51426篇
社会学   8988篇
统计学   967篇
  2024年   424篇
  2023年   1646篇
  2022年   1311篇
  2021年   1945篇
  2020年   2064篇
  2019年   1767篇
  2018年   881篇
  2017年   1537篇
  2016年   1840篇
  2015年   3012篇
  2014年   6615篇
  2013年   5075篇
  2012年   5488篇
  2011年   8224篇
  2010年   8627篇
  2009年   8317篇
  2008年   7327篇
  2007年   5289篇
  2006年   4662篇
  2005年   3487篇
  2004年   3459篇
  2003年   2880篇
  2002年   2364篇
  2001年   1947篇
  2000年   1362篇
  1999年   724篇
  1998年   463篇
  1997年   344篇
  1996年   312篇
  1995年   225篇
  1994年   160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食粥清欢     
北方民谚说:“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意思是天气渐冷,不宜串门,只需关在家里,喝上一碗暖乎乎的红薯粥,就美得很。晨起煮粥,各色豆米被我投置锅内,白的黄的赤的紫的,咕嘟咕嘟慢慢熬出满屋子香气。一碗稀粥呈上来,就是一味舒畅调和的滋养品,熨帖至极。粥为会意字,从米,从二弓。米指米粒,弓意为张开。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72.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积极回应了当前面临的未成年人法律困境和现实诉求,提出和细化了许多具体举措,尤其是新增了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确立了国家监护制度,体现了重大的进步。在立法关系上,无论是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草案,还是与现行的其他涉及未成年保护的相关法律,未保法草案均与之存在着不协调问题。未保法草案的修法思路亟待从“理想化的统领和难以操作的补漏”转向务实性的“重点明晰和问题导向”,亦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福利法化”并呼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少年法化”。未保法草案的体例布局未能充分体现立法本意和修法初衷,在概念厘清、文本形式、涵盖内容与表达逻辑上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73.
“有朋”之“朋”,包咸、郑玄以及《论语》早期注疏本都注为“同门”。考“有朋”章前后所论,均为对本门弟子的要求或训诫,并未涉及“友人”来访的语境,因此“友朋”之说必为抄本之误;《论语》中“朋友”出现八例,无一例作“友朋”,“友朋”组合也不见于春秋及以前文献。今译“朋”为“朋友”似是而非,因为现代汉语“朋友”已偏指“友”,没有“同门”之义,不能准确阐释原意。《述而》中“束脩”历代注为求学的见面礼,但黄式三、李泽厚等取“束带修饰”及“年十五”之说,参考敦煌、吐鲁番等出土文献整理的《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残卷,可证“束脩”表示成年之说是对郑玄注的断章取义。孟子阐释“教人以善谓之忠”是“忠”在先秦的一般用义,其用法不限于臣对君或下对上;《宪问》中“忠焉”章孔子论述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科学性、进步性。  相似文献   
74.
《真诰》是研究六朝道教史和中古汉语的必用资料,但长期以来没有校注本,这与其重要性极不相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由日本著名学者吉川忠夫和麦谷邦夫编、朱越利译《真诰校注》,对《真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是目前《真诰》最为翔实的校注本.然因该书卷帙浩繁,一些点校及排印尚有问题,可再探讨.兹选取27例略加考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75.
76.
在新诗发生期,校园期刊是新诗及新诗观念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场域,《新潮》和《清华周刊》作为典型的校园期刊,深度参与了当时新诗批评场域的形成。《新潮》强调办刊人的"共同主张",紧随《新青年》办刊理念,选诗以白话新体为限,重视诗歌的思想意义和具象式写法;在议题设置上更重视新旧文学之争,理论批评主要是为新诗合法性找理据,在"自然"和"自由"的诗体解放旗帜下,扩展新诗的写作题材和写作手法;《新潮》与《新青年》《少年中国》构成同盟关系,增强了自身影响力,为白话新诗派壮大了力量。《清华周刊》及其《文艺增刊》虽然也强调办刊人的"共同兴趣",赞同诗体解放,但更强调"诗体创造",将情感、想象视为诗的本质,丰富了新诗表现手法;在议题设置上更注重理论建构,多围绕诗体规范与创造的具体细节展开,注重相互评鉴;《清华周刊》与《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因诗学趣味相近且有合作,为新格律诗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
《精神现象学》的第三章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由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过渡问题,这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为克服康德自我意识的个别性使之成为客观的精神所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知性围绕着它的对象"力"所经历的辩证经验是有限性意识向着无限的第一步跳跃,当无限成为意识的对象时,意识将成为自我意识。但这只是自我意识的起点。黑格尔的自我是无限,一切实在性都包含在其中,因此它有待将自身展开为客观的精神。  相似文献   
78.
沈心友作为李渔的传人,得到妇翁言传身教,能诗能文,目前已发现有二十余篇作品传世,首先是编书评书的好手,才成为刻书印书的内行.其先是协助李渔创建并管理翼圣堂——芥子园书坊,后来则独立主持经营杭州与金陵抱青阁书坊.其在经营刻书业的过程中,继承了李渔的特色书策略、畅销书策略、新书预告策略、家族传承策略,为清初刻书业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是中国出版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书坊主人.  相似文献   
79.
80.
英国自都铎王朝后期至斯图亚特早期,立宪君主论或混合君主论者抵制君权神授论,坚持家庭是一个自治的、涉及臣民私人权益的小政府,受到自然法、古代宪法或神圣法的保护。《复仇者悲剧》中公爵王室言行映射詹姆士一世在《皇家礼物》中所宣扬的君权神授论,温迪斯兄弟俩及追随者的复仇隐含当时的政治抵制学说,公爵王室与温迪斯兄弟俩的对立象征君权神授论与普通法理论的对峙。温迪斯兄弟俩却以威胁新君为由被处死,司法斗争简约为复仇冲动,维权英雄陡变为暴徒,暴君化身为明君,这暴露出君权神授论的悖论性和剧作家含混的复仇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