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6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506篇
劳动科学   32篇
民族学   78篇
人才学   100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1426篇
理论方法论   290篇
综合类   2986篇
社会学   524篇
统计学   3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401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338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342篇
  2009年   342篇
  2008年   406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349篇
  2001年   360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7 毫秒
991.
初中英语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大方面,其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听说读的综合,在教学中受到较多的关注。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从读写教学着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把“以读促写”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从而达到强化英语阅读、提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2.
北宋诗文革新中存在着"乐"主题发展的过程,四明文学景观中的"众乐"书写,也是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发展的反响。四明文学景观中的"众乐"书写借由"众乐亭"唱和而提出,经由西湖十洲的吟咏达到鼎盛,而在南宋实现转型,由凸显政绩、循吏转向摹写老百姓的民和年丰。四明文学景观中的"众乐"书写,体现出对范仲淹、欧阳修所提倡的忧乐先于天下、乐道以忘忧思想的践行,是对士林风气与诗文革新的积极响应,平衡了四明文人的出世与入世矛盾,推进四明园林景观向民众开放共享。四明物质基础的相对富庶、地方官吏相对优越的从政条件以及优游道艺的文化土壤,使"众乐"书写在文学景观中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993.
淮剧曾被称为“唱不死的淮剧”,由此表现出淮剧“长于唱”“工于唱”“擅于唱”“强于唱”的“以唱见长”“以唱为先”“以唱为重”的鲜明文化审美特征和独特艺术个性。以唱见长是淮剧文化的标识,是淮剧文化的根和魂,在淮剧创作和表演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戏剧艺术效果,这也将成为未来淮剧文化审美的发展、繁荣、前进与努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百年来意识形态演进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形势、意识形态规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梳理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发展历程,主要包括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等四个意识形态重要发展演进阶段.基本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捍卫党对意识形态绝对领导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保障、坚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原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演进理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根基、坚持意识形态斗争性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性相协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指引、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意识形态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源泉等党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经验.实现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由革命话语向社会主义建设话语再到全面深化改革话语的时代自我更新与发展创新.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丰富意识形态价值、纠正意识形态偏向、引领意识形态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意识形态最强合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来意识形态工作理论进路的逻辑旨归.  相似文献   
995.
古今中外的法律文化交融是依法治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重要助力。追溯依法治国的文化源头,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明蕴藏的理论和经验,纠偏近代以来“效仿西法”“抑古扬今”导致的传统法律文化虚无主义和东西方法治文明无法自洽的境遇,是当今学人责无旁贷的担当。从历史解说现实,以古鉴今,发掘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可资借鉴之处,如“以礼入法、德主刑辅”与德法综合为治,“重民思想”与人本法治观,“家国同构”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贵和尚中”“无讼息争”与和谐法治,唯有如此才能使传统充满活力,才能固守依法治国之根本。  相似文献   
996.
《庆鲁沟调查》出自一位分管扶贫工作的副省长在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历时两年多主持完成的"解剖麻雀"式的蹲点住村调查,是一部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不可多得的调研报告,既具有经济学理论价值,又具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央农办领导同志称其为"了解贫困乡村的教科书",并印发全国省委农办系统研读。庆鲁沟调查学习运用毛主席《寻乌调查》等调查研究思想和方法,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扶贫工作,围绕吕梁山区一条沟内的6个贫困村,展开了深入细致、严谨务实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97.
蜀府在明代50座藩府中长期独享“忠贤”之名,其从分封之始即根据蜀地实际情况选择了“以礼教守西陲”的策略,并与地方政府达成共识,在有明一代一以贯之。相对明代其他藩府,明蜀府政绩卓著、贤王辈出,深受士人和蜀民爱戴,屡次被朝廷表彰,忠贤之名广泛传播,是明朝“大一统”的缔造者之一,清朝在修《明史》时评价其为“蜀中二百年不被兵革”的核心力量。但学界对蜀府的研究严重不足。翻检史料,加上田野调查,可以发现,蜀府始终坚持“事君以忠”,在蜀地提倡文教,对儒释道大力扶持,还协助朝廷完成对茶马交易的有效控制,巩固了西南边陲稳定,树立起了“忠贤”形象。同时,蜀府在不违背“忠”的前提下,“辟土田以积其糇粮”,长期享有“天下首富”的地位,积极向上助大工,为军队捐饷,对地方公共设施慷慨捐助,成为塑造明代四川人文精神的核心力量。蜀府履行藩职的策略,发展了历史上“河间”“东平”之贤,创造出独特的“忠贤文化”,这是在明代体制下明智的生存之道,是明代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藩府。  相似文献   
998.
阐述了提升高校学风建设质量的对策,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环境"建设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关键,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同时,严格高校学风建设考核和管理制度,从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源头入手,真正让高校学风建设起源大学生,惠及大学生。  相似文献   
999.
生态旅游者是生态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意识对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现当代大学生生态旅游意识的现状和特点做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00.
传统西方哲学以抽象主客体关系为发展主线。马克思在颠倒黑格尔思维和意志之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感性主客体关系,从而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通过这种变革,马克思建立了一种实践的、经济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