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25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636篇
理论方法论   86篇
综合类   913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先秦至魏晋是桃文化的滥觞和形成期。古人对灵魂不死的信仰以及在生活中对桃的崇拜,奠定了桃为仙品的文化内涵的基础。而汉、魏、晋出现的大量的有关桃的神话、仙话小说推动了这一内涵的发展,而此时兴起并不断发展的道教更是强化了这一民俗信仰,使桃成为民俗生活中的仙桃。  相似文献   
52.
先秦留下的史论,提供了"人之发现"的部分片段。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先秦黄老学说,提倡在节欲的前提下,适度满足人的欲望。在类似的文献中,养生的目的是治国,追求的是现世价值。到了庄子那里,个体生命具备了与王命和天命对抗的地位,其价值完全超越了国政的意义,成为真正私人的追求。春秋时期,出现了另一种观点,即以奉献生命、牺牲生命而获得"不朽"。这种观念追求的是永恒价值。无论是将保养性命与政治价值相等同,还是单纯追求生命长度,抑或探索生命的永恒价值,其落脚点都是人的生命,亦即人本身。  相似文献   
53.
仁学思想是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司马迁通过历史研究,认识到了"仁"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于是对先秦仁学,特别是孔、孟仁学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改造,孔子的仁学思想更是成为了他撰写《史记》、品评历代帝王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将从《史记》入手,论述司马迁对先秦仁学的扬弃,并分析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和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4.
半支箭河中游先秦时期遗址分布的空间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基于GIS建立的遗址分布地形图和等级规模法则,在对半支箭河中游地区先秦各时期遗址进行分群、分区的基础上,对遗址间的等级结构进行的考察表明,半支箭河中游调查区内,在赵宝沟和红山时期,不论是处于同一群的遗址之间,还是不同的遗址集群之间,都没有出现明显的等级差别。在夏家店下层时期,在遗址不同层次的集群间以及同一个遗址集群内部,都出现了明显的等级结构,既有小范围的地区中心,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地域性中心。夏家店上层时期的遗址仍然存在着小范围的地区性中心以及更高层次的区域性中心,但不同层次的中心间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等级结构。战国时期虽然形成了若干个小规模的地区性中心,但在整个调查区内都缺乏更高层次的区域性中心,表明还有更高地位的地区性中心或政体凌驾于这些小范围的地区性中心之上。  相似文献   
55.
民国时期孙德谦的诸子学研究既不同于传统的考据学,又不以西学为依傍,而是以传统的文献学、目录学为基础,以诸子文本、历代史"志"、目录序录为资料,以传统学术"案语"的形式,提点引申,以探寻诸子学的源流衍变。孙氏的诸子学研究在民国诸子研究中走上了"第三条"道路。这种子学研究,既源自中国古老的学术传统,更是对清代章学诚一脉学术路径的继承与发挥。孙氏提倡诸子学的义理研究,且具有理论和体系建构上的自觉,但今天由于我们的"失语"而造成了传统学术的隔膜,这种路径很难被人们再次拾起。今天,我们依然在探索诸子学研究的"恰当学术",而其它古典学术的研究也大抵如此。  相似文献   
56.
战国时期道家重要著作《鹖冠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在哲学起点上,将道的规律性与具体物质载体联结起来,强化了道作为规律的客观实在性,将天视为具有本体价值的自然实体,纳气入道使道家思想更具理性光彩。在五正论基础上,指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穷天道至理,扬人性至善,提心神修养,求政治清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九道",在模式上强调理解精义、学用结合、注重熏陶。在人才选拔任用上以"五至"分类,强调功德兼备。  相似文献   
57.
政治文明,其外在表观形态,主要是指与社会生活发展基本一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有关指导政治实践活动的理论、观念的更新.每个时期的政治文明发展有其符合历史与逻辑的主导趋势,它规定着当时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对它进行认识和分析,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当时历史社会的基本状况,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揭示政治活动的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虽然<周易>是一部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辩证思想的光辉著作,但辩证思维、辩证思想与辩证逻辑(科学)是根本不同的;<周易>中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根本不是辩证逻辑形式演绎系统;在距今2500-3000年的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根本不具有创建辩证逻辑形式演绎系统的条件.因此,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只有辩证思维、辩证思想,没有辩证逻辑科学.  相似文献   
59.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各学派都有自己的经典,并且为经作传之风盛行.<墨子>、<文子>、<管子>、<韩非子>均有以经传结构出现的篇目,在文本形态上各具特征.先泰诸子经传结构的文本形态,对于格言警句体、说体、专论体作品均有培育功能,甚至在连珠体和骈体赋的用典中,也可以见到先秦诸子经传结构文本形态的痕迹.  相似文献   
60.
先秦至西汉时期,"说"是一个被广泛使用、内涵复杂的概念,它的愉悦义与言说义两个义项影响了人们对<汉志>"小说家"的理解.<汉志>"诸子略"中的诸予十家作品,唯有小说作品多以"说"命名.<汉志>以"小说家"来概括这部分作品,采用的主要是"说"的"学说义".对书籍文体特征的认识,使<汉志>中"小说家"的"说"又成为了文体概念.小说也逐渐从诸子小说向小说文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