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6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41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218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吕华 《金陵瞭望》2006,(22):72-73
区划调整后的江宁东山街道常住人口14.4万人.其中少年儿童2.59万人。近年来,街道成立了由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的小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在条件成熟的社区成立了以社区党支部(党委、总支)书记为组长,社区妇联主席为副组长的小公民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成立了“五小”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开展。街道着力提高儿童思想道德素质.立足社区和家庭多招并举.积极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成为小公民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法律作为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各具优势与局限,存在着互补互动、互激互励、互促互进的辩证关系。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社会的持续倡导和个体的能动自觉,也要靠法律支持、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法律支持是增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因为法律具有一种制度性的优势,拥有道德所缺乏的一种国家强制力。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寻求法律的有效支持,合理把握法律对于公民道德建设支持的领域和限度,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小北路小学创办于1907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优良传统的百年老校。先后被评为全一特色少先队、全国“学雷锋、弘扬白求恩精神先进大队”、广东省首批“小公民道德建设实验学校”、档案综合管理省特级单位、省信息技术先进实验学校、广州市校本培训示范基地、市绿色学校.市红领巾大队、广州市特殊教育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4.
学校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阵地,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主战场。我们的学校德育从内容到形式既全面又精致的德育体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德育在多元化的道德环境中,出现了与显性德育并存的隐性德育。并对年青一代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将远远超出显性德育的期望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公共领域是培育公民道德的社会沃土,公民道德是公共领域的道德支撑.我国公共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政治民主、市场经济的催生,但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完善仅有政治、经济的依托是不够的,还需要公民道德的精神涵养和公民道德教育的主动维护.目前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在取向、基点、内容和功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其本应具有的公共领域涵养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建立和完善对青少年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机制是美国教育的特色之一。长期以来,美国在对青少年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人本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多样性、灵活性的教育方法,渗透性、社会性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了政治性、阶级性的教育功能,有着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对青少年公民道德素质培养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美国青少年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运行机制的分析审视,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提高我国青少年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边远县域具有比较独特的文化态貌,其道德状况也呈现一些与发达区域道德状况相异的特征。以四川西充县为样本,解析边远县域公民道德公民道德建设现状,分析在县域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县域公民道德建设思路。认为边远县域公民道德建设可以采用伦理、教育、政治和文化四种方式,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区域文化特点与优势道德资源,全方位把握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内容及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8.
只有从我国社会转型的客观进程中,才能深刻理解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其现实路径。公民道德建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任务,是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客观要求。中国公民道德的生成,既有与西方社会相类似的普遍性,也有与西方社会相区别的特殊性。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公民的道德需要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必须解决国家道德和制度伦理与公民社会发展和公民道德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传统社稷之德的思想进行梳理,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地转换应用这一思想,在其同现代道德要求的异质冲突中,找寻其同构的契合点,促进具有时代精神、体现民族特色的当代公民道德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相对滞后,存在的问题较多,阻力较大,加强农村的公民道德建设已势在必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营造农民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良好环境,才能确保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