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11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钱锺书一向重视中西文学和文论的互相阐发,所论常有援引英国文学和文论。《谈艺录》中他根据中西文学史和批评史上的实际,把创作分为两大宗:一为模写自然;二为润饰自然。这两大宗派貌似迥然,实则内在相通。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也是一个关乎文学起源的问题,涉及写实与想象、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厘清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的关系,对于我们辨析文学中的真实与虚构价值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2.
白春超 《中州学刊》2006,4(2):208-212
新月派的文学观一向被视为浪漫主义,这种相沿成习的看法其实并不确切。作为一个较为松散的文学群体,反叛浪漫、抨击感伤才是“新月”之所以成“派”的凝聚点和粘合剂。新月同人一致的文学理想是以理节情、追求秩序与规范,表现出明显的古典主义特征,在激烈变革的现代中国文学中显得格外醒目。新月派的文学观具有向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回归的倾向,同时又契合了世界现代文学放逐抒情趋于客观、克制的发展态势,对当时激进的主流文学起着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73.
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对英国文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大公报·文学副刊》在文学观上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在道德观上注重维护传统道德伦理;在人性论上强调理性与感性的均衡;在艺术论上认为诗歌与绘画是不同的艺术类型,其评判标准不能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74.
"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与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此一研究命题的提出,将别开生面地触及到意味很重的中国文学理路生变之历史图景及满溢张力的多重文化视境之极致外射。这里极有必要勘探三大隐而不彰的文学现象: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主义审美理想,二是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境遇投射,三是人文精神危机与古典主义审美传统之现代审视。此一视角撰写的初衷在于:首先着眼于凸显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建构对自身古典传统文化资源之吸收、转化与应对,依然秘而不宣地保持着某种根本性的承袭与审美认定;其次则为20世纪现代中国文坛中这股被多数人盲视的古典主义思潮之历史现状、生变流迹及递嬗变迁的显现范式,提供了一种绵密而深邃的现代性反思、检视与批判之向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75.
从1904年6月开始,王国维向中国学界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美学思想,1908年12月,他提出境界说,整合了康德、席勒等人的德国古典美学思想,向中国学界介绍了极端的和拘谨的两种浪漫主义文学。1908年,鲁迅向中国学界介绍了以拜伦为代表的奔放的浪漫主义和以施蒂纳、尼采等人为代表的极端的浪漫主义。同年,周作人向中国学界介绍了赫尔德的文学思想和欧美的新古典主义思想。之所以每一个人介绍的思想不同,是因为他们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思想资源并经过有意识地比较选择。可以说,通过这短短的4年时间,他们使我国文学理论界获得了自1750年至20世纪初的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从而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格局,这也是对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否定或者重新阐释的源头。  相似文献   
76.
晚清民初革命派文学是革命古典主义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萌芽,它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而出现的。其所蕴含的革命古典主义特点有:一、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宗旨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二、强调民族主义的集体理性;三、崇尚以民族传统文化来陶铸国魂;四、尚武精神和悲壮风格;五、平民气质与通俗化。  相似文献   
77.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通过剧中角色的冲突和抉择,描绘了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呈现出一种关于人性和道德的思考。它们旨在展示人类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平衡的永恒挑战。首先阐述了法国古典文学与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区别,其次探讨了法国古典文学中“理性”与“感性”的主题,再次思考了法国古典悲剧是如何通过权衡“理性”与“感性”呈现的,并用《熙德》作为案例,从次分析了法国古典悲剧中的理性与感性,最后讲述了古典主义中的理性是如何被浪漫主义反驳的。  相似文献   
78.
黑格尔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其哲学的基本范畴是"绝对精神",即在世界最现实生活是它派生出来的对立面,是它最终要克服掉、摒弃的东西,基于这种思维模式,美学的形式也受其制约,想要最终克服和抛弃美与现实的关系是片面的,绝对精神并不是美得归宿。美与现实分不开。  相似文献   
79.
正杜大恺先生曾这样说过:"历史对于真理与谬误、理智与愚昧的判断,经由历史思考影响历史行为,使历史不断摆脱偏离理性的荒谬,建立并维护历史的公允与尊严,使历史一步步趋向神圣。虽然千回百转,甚或暂时的倒退,历史仍会回到它既定的目标上来,并沿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历史意志的影响力是非凡的。"在工笔人物画的当代发展中,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在观念和技术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困惑伴随着脚步,但仍呈现出欣  相似文献   
80.
程少武 《社科纵横》2004,(4):189-190
本文探讨莫里哀喜剧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和美学价值 ,揭示他的艺术精神 ,希望能对文艺工作者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