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0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1 毫秒
91.
电子商务依托现代高新技术全面改变着传统贸易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其表现载体数据电文应用到诉讼领域成为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相比,电子证据的可接受性、证明力以及搜集采信等问题存在较大立法障碍和适用困难.必须加强研究电子商务证据新特点,借鉴国际组织有益探索,逐步建立我国电子证据法律制度,为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92.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修辞因素在传统司法和现代司法中均有所体现.特别是在现代司法过程中,修辞因素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从法官、律师和当事人等参与者的视角进行分析.当然,修辞因素发挥积极作用还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司法环境.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应当重视修辞因素在司法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并自觉地加以运用,以提升司法过程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9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可接受性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而电影课在这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几十年来,等效翻译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最受关注。文章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几则译例分析,指出在中文作品英译时尤其应当进行读者预设,以提高译作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95.
修辞学是司法判决可接受性概念的理论来源,它关心裁判听众对裁判的态度,强调判决通过修辞对听众的说服;说服不能保证裁判证成的合理性,因此需强调以体现交往理性的法律商谈为路径去实现合理的可接受性。修辞论辩作为一种具体方法论,是对逻辑功能缺陷的填补和主体行为的互动;以法律修辞的方式可提升司法判决的合理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96.
从根本上说,受众对刑事裁判的可接受性取决于法院的裁判,而裁判来源于法官,因此,以法官为切入点,探析法官裁判的思维过程及影响其裁判的因素是研究刑事裁判可接受性问题的前提与关键;对这些因素的改造和完善是提高刑事裁判可接受性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97.
从语言的隐喻性看动词述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于自然语言的处理依赖于隐喻和惯用语意义的理解及建构的认知过程,这一认知过程在动词述谓结构的理解中所起的作用目前还鲜有讨论。述谓结构如give a groan和cut taxes的理解过程包括多义动词的隐喻性扩展。认为述谓结构是从直义到隐喻和成语的连续体。文章讨论了动词述谓结构的隐喻认知过程及判断动词短语是直义性、隐喻性或完全习语性的标准。由于隐喻性的述谓结构是多产性的,认为将认知语言学与计算语言学结合起来可以为判断动词述谓结构隐喻性和可接受性提供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8.
因开放、反思而合法——探索中国公法变迁的规范性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公法正在经历整体性的变迁 ,在林林总总的制度革新中 ,政府行为的合法性追问是不变的主题。本文在此认知的基础上 ,以中国曾经出现的合法性追问实例为依托 ,揭示不同形式的合法性追问之实质在于检验政府行为的可接受性 ,而不仅仅是政府行为的“合法律性” ,以及可接受性因为价值判断的存在而呈现诸神之争的面相。最后 ,文章提出“开放反思型的形式法治”的基本主张 ,以期为应对复杂的可接受性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9.
略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应增强可接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针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 ,提出了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增强可接受性 ,并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增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可接受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0.
城市治理过程中,公众通过参与政府特许经营PPP项目的决策和执行表达意见并对政府的最终决定产生影响。然而,在政府决策或执行过程中,公众参与不足、参与效力低等问题常常使得公众参与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界定参与过程中一般社会公众、专家、利害关系人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不同类型PPP项目参与方式的适用和参与效力的等级划分标准,以及建立参与效力保障和责任追究机制,给公众参与以法律强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