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68篇
  免费   1823篇
  国内免费   467篇
管理学   7476篇
劳动科学   1439篇
民族学   1678篇
人才学   1187篇
人口学   311篇
丛书文集   17053篇
教育普及   1篇
理论方法论   3322篇
综合类   33136篇
社会学   4076篇
统计学   1379篇
  2024年   354篇
  2023年   1207篇
  2022年   707篇
  2021年   1242篇
  2020年   1203篇
  2019年   1322篇
  2018年   601篇
  2017年   1056篇
  2016年   1317篇
  2015年   2214篇
  2014年   4485篇
  2013年   3699篇
  2012年   4544篇
  2011年   5071篇
  2010年   4612篇
  2009年   4739篇
  2008年   6601篇
  2007年   4754篇
  2006年   3437篇
  2005年   3404篇
  2004年   2991篇
  2003年   2683篇
  2002年   2426篇
  2001年   2130篇
  2000年   1578篇
  1999年   843篇
  1998年   457篇
  1997年   372篇
  1996年   312篇
  1995年   166篇
  1994年   135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阶段。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创新不断深化推进,不仅彰显脱贫攻坚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也预示贫困研究与贫困干预模式的转型。在习近平扶贫思想引导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推进扶贫体制、机制、路径的改革创新。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实践领域不断破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减贫成效。基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经验与现实需要,贫困研究和反贫困实践的互动愈加频繁,新理论引导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实践发展又为理论创新拓展经验基础。脱贫攻坚“理论[CD*2]政策[CD*2]实践”互动转换,建构了意识形态话语与政策科学研究的互动空间,避免了学术研究成果与现实发展需求的割裂,也激发了学术与政策领域的研究活力。推进这一模式的发展与完善不仅有助于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也有助于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92.
从现在到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从农民自身角度研究搬迁意愿,对加快实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依据西方微观人口迁移理论:地方效用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效价[CD*2]期望理论,整合构建了中国国情下由政府引导的易地扶贫搬迁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以陕南移民搬迁为例,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有序Logit模型和最优尺度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①心理因素、政策和预期因素、环境因素对搬迁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②控制变量中家庭人口数、非农劳动力比例、家庭成员求学婚姻等控制变量与搬迁意愿显著相关;③没有搬迁的主要的顾虑是搬迁后找不到工作、城镇生活成本高、搬迁成本高、搬迁后的适应等问题。研究建议政府部门在搬迁补助、就业安置、搬迁后适应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增强搬迁的信心。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系统的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与土地财政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我国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了由失调衰退—过渡—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从区域层面看,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的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区域内部协调度差异较小,土地财政相对于城镇化发展表现为"滞后—超前—同步"的演变特征;中部地区协调度及其内部均衡性次于东部,土地财政主要由超前型向滞后型或同步型发展;西部地区协调度最低,内部非均衡性也最显著,土地财政主要由超前型向滞后型转变。因此,我国应实行差别化的供地策略,提升城镇化水平和整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减轻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以促进城镇化与土地财政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9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协商民主依次经历了重新确立、发展提升和规范建设等时期。进入新时代,我党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理论创新体现为对协商民主本质内涵进行科学概括、对协商民主独特意义进行精确阐述、对协商民主主体价值进行精准阐释和对协商民主布局安排进行战略设计。坚决保证党的领导、不断丰富协商方式和继续拓宽协商渠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内地和香港有着几千年来共同的中华民族传统继承,但是近100多年来两地不同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导致两地在民生福利的基本理论、价值原则和实践运行机制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中国内地奉行的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民生建设模式,民生迅速改善;香港在回归之前采取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福利模式,1997年香港特区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借鉴和融入内地民生发展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福利模式并推进了民生发展。本文通过对内地和香港特区民生福利理论与实践演变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两地在民生福利理念和实践中的优势和劣势,探讨香港特区福利体系对内地民生福利建设的启示,推动内地民生福利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996.
以持仓量最大作为判断股指期货主力合约的标准,分析主力合约转换与价格发现能力变化的内在规律.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主力合约转换前后新旧主力合约之间的价格引导关系,采用永久短暂模型和信息份额模型测度主力合约转换前后新旧主力合约的价格发现贡献度,从而研究主力合约转换对价格发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主力合约转换后,新旧主力合约的价格引导关系的方向发生明显逆转,新主力合约的价格引导能力明显增强;新旧主力合约的价格发现贡献度显著变化,新主力合约的价格发现贡献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97.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利用调研获取的农户数据,分析了农户当前对于低碳属性农业技术的采用现状,并采用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了农业项目和农户两个层面因素对农户低碳农业技术后续采用意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于低碳农业技术采用后的效果评价较好,技术需求度和后续采用意愿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上,并且不同类型农户对当前低碳农业技术的采用程度、偏好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农业生产项目和农户经营主体两个层面的因素均对农户低碳农业技术后续采用意愿产生重要影响,且对于不同类型农户后续采用意愿的作用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农业项目的地理特征、经济效益、资金技术要素投入强度和农户的行为意向产生的影响作用较强;农户技术采用强度受到农户个体特征和行为意向的显著影响,且作用效果在不同类型农户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8.
基于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抽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约半数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被动型返乡意愿。社会融入视角下,制度因素是显著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返乡意愿的先决条件,而个体因素对于产生返乡意愿的影响则更为强烈与直观,宏观制度因素与微观个体因素是互相作用,不可分割的。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应变"推"为"拉",使返乡与否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999.
移动互联时代,国内高校面临的传播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在新形势下,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微信媒体平台,把握功能定位与受众需求,坚持内容与形式并重,明确议题和价值的框架建构,注重团队培养与资源整合,建设创新型的育人平台,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000.
教育督导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教育督导制度自1977年恢复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教育督导制度的恢复与重建(1977-1992)、教育督导制度的改革与发展(1992-2012)、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督导制度的建构(2012年至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督导制度,应以教育事业发展为重心,增强督导机构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提高督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加快督导法制化建设,改进督导方式,健全督导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