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8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61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以"儒臣"身份著称于世。面对鸦片战争后时局的变化,他形成了一套从其儒家正统思想出发,以经世致用为理念,辅以其为官哲学,以卫国护道救民为宗旨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并充分应用于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可谓"立德、立言、立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32.
左宗棠治水     
草丛 《老人世界》2020,(2):10-12
想必大家对“大禹治水”这个历史典故早已耳熟能详。其实,纵观中国历史,不少名人都曾致力于水利建设并作出了卓越贡献,左宗棠就是其中之一。左宗棠生于1812年11月10日,卒于1885年9月5日,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左宗棠作为晚清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除了敢于同外国入侵者坚决斗争、维护国家利益之外,还从国计民生出发,除水患、兴水利、保民生,发展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33.
34.
《书目答问》初刻于四川省城尊经书院,其编撰意图并非纯粹出于学术的目的,而是与张之洞的学政身份密切相关。在书院草创、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张之洞编撰《书目答问》绝非易事,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为蓝本,是《书目答问》得以完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5.
张之洞的工业化思想与武汉早期工业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长义 《江汉论坛》2004,21(3):70-74
张之洞的工业化思想初萌于广东,成熟于湖广总督任上。张之洞督鄂期间,扬弃了“以商立国”的重商主义,确立“以工立国”思想,形成较为完整的近代产业结构观,并提出先重后轻、“自相挹注”的重轻型发展战略。推动了武汉早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武汉迅速成长为中国内地最大的工业城市。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近代工业体系,奠定了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格局。促进了武汉近代商业的发展,为武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其工业化思想的局限,则成为武汉近代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6.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所藏"张之洞档案",可以知道光绪二十六年(1900)至二十七年邱菽园与康有为决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主要原因)是张之洞的策反。张之洞通过清朝驻英公使罗丰禄、驻新加坡领事罗忠尧、两广总督陶模对邱菽园进行了劝说的工作。在张之洞通缉与劝说的两手交并使用下,邱菽园选择了纳金免灾的办法,公开登报与康有为决裂。  相似文献   
37.
分析了张之洞的利权思想;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引资中出现的股权和知识产权问题以及外资冲击民族工业和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现状,主张大胆借鉴张之洞的利权思想,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38.
武汉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产物,而作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重要主持人张之洞1893年兴办的自强学堂,是国立武汉大学的直系源头。  相似文献   
39.
张之洞督鄂之前,汉口官办市政未能积极应对汉口开埠后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张之洞督鄂时期,设立新的市政管理机构,强化省府对汉口市政的管理,整体布局汉口市政建设,大规模地开展汉口市政工程建设,鼓励商人参与汉口市政建设,逐渐形成了湖北省府主导汉口市政改革的管理格局。湖北省府主导汉口市政改革,是张之洞推行湖北新政的自觉有为的阶段性结果,是张之洞以总督身份强势领导并专制地方的结果,也是张之洞实力推行官治的结果。  相似文献   
40.
“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于中西文化激烈交锋的晚清时期,它的提出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及中国向近代化迈进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人们对西学认识的加深,“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不断触及到西学之本,有些人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也很难完全如愿。于是到了戊戌维新时期就突破还是继续维持“中体西用”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