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89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61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体西用”是近代历史上最有意义的核心问题 ,它是清末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追溯“体”与“用”的历史渊源 ,可以了解中国士人传统的思想文化观以及他们“通经致用”的治学宗旨。从 1 9世纪 60年代 ,一些有识之士就相继阐述过“中体西用”的思想 ,其内涵也随着社会现实背景的演变及中西文化的冲突加剧而变化。到张之洞的《劝学篇》则明确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这一主张是有特定的思想内涵的 ,谈“中学为体”实则提倡“西学为用”。它成为甲午战争后的一种“流行语”,主要流行于文化教育领域  相似文献   
52.
学界曾认为1896年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是被张之洞胁迫的。本文经考证以为,甲午战后,盛宣怀被查办与张之洞根本无关,系王文韶独力保全。盛宣怀对铁厂的接办从酝酿、策划到实施有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不仅对接办铁厂早已胸有成竹,并欲图将铁路和铁厂"综于一手"。在接办铁厂的过程中,盛宣怀主动争取到南北洋和中枢的有力支持,尤其是得到翁同龢先接办铁厂的授意,并非张之洞一人所为。铁厂的商办使盛宣怀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盛氏也实现了一次从困境中突围而确立强势的转变。  相似文献   
53.
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铁路是近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近代兴修铁路之议始于 1 9世纪 60年代而迄于80年代 ,反对派官员囿于风水神灵之说 ,赞成者亦仅仅着眼于运兵运械之利。真正能从开发利源以振兴经济的高度认识铁路的近代化价值的 ,张之洞是第一人 ,铁路成为他一生最后 2 0年的生命主题。他关于铁路建设必须立足于“销土货、开利源、塞漏”以发展民族经济 ,关于干线国有、枝线民营 ,关于铁路借款必须坚持“主权第一”等一系列认识与实践 ,是当时国情条件下最有可取的思想与行为。作为中国“钢铁之父”的张之洞 ,对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同样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54.
戊戌维新运动间,张之洞写了《劝学篇》内外篇,主观意愿为维护巩固封建统治。但外篇关于教育救国,兴学育才,以教育促经济发展思想,是一幅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蓝图,为维新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客观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5.
历史人物的生死,一般是人物研究的起点和终点。实则对于历史人物的盖棺论定,由于各自的立场观念差异,往往形成罗生门式的演义,可以成为新的研究主题。野史不著作者的《张文襄公事略》,经考查,其实是张之洞死后不久,上海的《新闻报》、《申报》、《时报》、《神州日报》、《民吁日报》等报所刊发的报道、悼念及评论文章(包括译载《文汇报》、《字林报》、《泰晤士报》等外报)的汇编。编纂者有一定的取舍标准和编排调整,但未作删改,可见各报对于张之洞一生具体功过是非看法的千差万别。参照该书所引各报未收入的其他相关报道评论,以及该书未引各报的报道评论,不仅可以探究编纂者的态度倾向,而且可以将张之洞之死作为研究的起点,观察舆论的反应,深究各方的态度,进而考察重要人物的离去所引起的政局和社会波动。  相似文献   
56.
张之洞督粤期间,采取过一系列积极的治粤方略,解决华侨海外受虐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张之洞认为华侨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一方面,许多华侨具有爱国之心,每遇祖国有难,均慷慨捐资捐物;另一方面,侨民海外发展,既可一定程度缓解国内生存和就业的压力,又可帮助和支持国内经济的发展,改善和提高侨眷的生活水平。因此,当华侨在海外受到迫害时张之洞力主救助,并提出采取因地制宜的保护举措。张之洞对待华侨问题的积极态度和行为,不仅在当时使海外华侨的处境有所改善,而且至今仍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57.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他一生兴办了数十所各式各类新式学堂,只从教学思想方面而言就有许多创新与贡献。诸如教学目的方面重视与时俱进,强调要适应社会发展,最终形成"中体西用"的基本思想。教学内容中重视西学课程的不断增加,直至中西学内容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逐步走上科学化和系统化的道路。教学方法方面力主实行班级授课制,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推广规范语言等。他还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认为这是振兴教育,培养好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这一切,直接影响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加快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58.
张之洞关于教育管理的思想颇具特色、较为系统,学生管理思想是其中的有机构成。他不仅对学生的思想和日常行为管理都予以重视,而且在实施管理的过程采取提倡与禁止并存、引导与干预同在等方法,赋予其学生管理思想鲜明的特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加强道德建设与教育的今天,重温张之洞的学生管理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9.
60.
为解决洋务运动中工业对钢材的需求,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开办了钢铁厂,而对于工厂的管理他却并不在行,在经历了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经营模式探索后,最后还是聘请盛宣怀来负责管理。作为洋务专家的盛宣怀进行了全面规划,在员工管理上进行了细致的任务分配与监督,对于洋员也进行了相应的约束,但毕竟由于时代的局限,其管理上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