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89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41.
在文学观念趋于成熟的汉魏六朝,诗文名家多倚重模拟。《文选》所录拟作不无创意与个性。刘勰以为是传习经典范式提升主体素质的必由之径;无论是基本训练抑或有所取法的尝试都是新变的基础。模拟在文学艺术中普遍存在,是承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2.
杨慎的《升庵诗话》是明代以前最长的诗话,其内容博大精深。它看似没有理论体系,实际却蕴含着很强的理论性。本文对《诗话》及其为诸多选本所写的序言进行梳理,探讨杨慎的诗歌体式论。  相似文献   
43.
历代《诗品》研究者大都认为宋以前《诗品》并未受到诗家的普遍关注与接受,在诗学研究上没有多大影响,本文欲从重要的唐诗选集《中兴间气集》的选评用语、品评体式以及高仲武诗学思想的理论倾向与品评标准等方面入手,通过具体的比较、归纳,认为钟嵘《诗品》是高氏选评《间气集》时全面借鉴的具体范本,这是《诗品》并非晦于宋以前的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44.
在韩孟、元白两大诗派叱咤诗坛风云之际,刘禹锡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没有在两大诗派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丧失本真、盲目趋同,最终凭借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成为足与两大诗派相颉颃的一支异军。刘禹锡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题材领域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等三方面,而这正是奠定其历史地位的三块基石。  相似文献   
45.
有奖征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笑汀 《老年人》2005,(1):46-46
对联是中国文学特有的语言艺术体式,在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对联融汇而成的无边春色里,开得最早又最灿烂的便是春联这“一枝红艳”了。 中国古有题桃符以避鬼驱邪之俗。五代时蜀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因 其 词不 工 ,乃 亲 自 命笔 ,题 “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相似文献   
46.
对于现行通用的英语教学法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由现在通用的教学方法搜集中总结有效的样式,探 讨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于教学中的情景设置和方法优劣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求从中探索出英语教 学的良好方法和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47.
喜剧是以可感的现象对本质实体的自否定为冲突式,从而造成笑的喜剧效果.现行的"小品"演出,大体具有这种喜剧性,因此被称为"喜剧小品".这一效果虽然实现了属于审美范畴的喜剧性,但却不能标示出作为艺术体式的喜剧特性.而"小品剧"的定名,既可确立其戏剧的艺术体式,又可使其有表现喜剧与正剧的空间.  相似文献   
48.
公文体式是一篇公文外在形式特征所能体现出来的全部内容,包括公文种类、公文用语及称谓、公文的格式和公文载体等。公文体式自秦朝开始确立,历代相沿,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西夏公文体式并没有文献记载,我们只能从传世的西夏汉文史籍中保留下来的公文以及西夏故地出土的最为原始的汉夏文公文实物来分析,通过分析得知,西夏公文的体式与宋或辽朝的中央公文体式相一致。为此,本文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西夏公文的称谓、语体、格式等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49.
二十多年的创作,经历了多变的过程。从注重传统的现实主义描绘到汲取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从营造故事到追求小说深层的意蕴,从反映对现实的感触到刻意创造引人思索的新世界,从对人物的外部描写到着力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50.
从"抒情小说"定义的提出入手,梳理了该定义在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领域的运用和变化,讨论了研究者对这种非传统小说体式的不同理解与侧重,分析了"抒情小说"、"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等概念之间的差异,总结了抒情小说对文学文类特征的综合与吸收,并提出了对抒情小说进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