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4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36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99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06篇
理论方法论   113篇
综合类   1186篇
社会学   53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明清之际诗歌中的"牡丹"意象普遍具有沉痛的时代烙印,与特殊的士人心态紧密相联。首先,与传统牡丹诗往往给人以歌舞升平、富贵美好的感受恰好相反,它被赋予了"故国"的象征意蕴,常常唤起诗人国破家亡、身世飘零的痛楚与繁华易逝的悲伤。其次,因其"故国"的象征意蕴,它还能使诗人重温旧梦,暂时忘怀现实的痛苦,获得片刻美好的体验,成为诗人"借以娱目肆志"的灵魂遁逃之所。再次,在象征富贵繁华的基础上,发展了象征内在人格精神之"富贵"的全新内涵。  相似文献   
72.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这一课题,自章培恒先生明确提出并大力提倡以来,已过去了十馀年,除了由复旦大学召开的以此为题的五次学术会议,并出版若干册相关论文集之外,作为此一研究实绩的,能举出来的似乎并不多(谈蓓芳教授所著《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论考》等,或为一种)。张勇教授新著《中国小说古今演变研究举隅》,应该说是成功实践章先生研究思路的一部力作。中国文学研究界并不缺少对中国古典小说或现代小说的研究,然而,在  相似文献   
73.
明清老学内容丰富,在思想上也仍然具有创造性,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通过梳理《老子》的注解,结合儒道释思想在老学中的融合与老学的民间化进程,对明清时期老学的主要特点、地位与价值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明清时期对老子思想政治功能的阐述达到了新的高度,主张藏富于民,提出如何限制君主权力的问题,同时以儒家的经世思想改造道家的贵身理念,继承了“天下为公”的儒家传统,同时有限度地肯定了私的价值和合理性,由此发展出具有一定政治启蒙色彩的公私观。研究还认为,在儒、道、释三教关系上,明清学者在老学中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比附,而是注意揭示儒、道、释之间能够互通合一的深层原因,有的以气沟通三教之道,认为儒、道、释各家的修养方法虽然不同,但追求的理想境界却异曲同工;有的从老子“正言若反”的否定思维方式出发进行分析,认为老子并不是要绝弃儒家的仁义礼智,理解老子的思想,一定要注意其“立言之大意”,或正言若反,或反言若正,而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修身治国为主,抓住了这一主旨及老子的立言特点,便知“孔老之合一,儒道之同源”。研究表明,随着明清道教发展的下移,其与民间信仰的结合日益紧密,与此相关,明清道教老学中出现了民间化的趋势,这正是道教影响中国社会、文化、信仰的独特方式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4.
吴梅村《圆圆曲》,作于明清易代期间。历来论者,皆以“冲冠一怒为红颜”为讥刺吴三桂,虽然不误,却不免失之皮相。结合明清之际史实读《圆圆曲》,互相参证,诗人创作之幽怀孤抱乃得昭然:盖借圆圆之遭际,抒兴亡之悲恨,于当日民族之劫难作沉痛之反思,表层刺吴讽陈,深层刺清,于崇祯帝自杀弃国之不智,深致惋惜,矛责及李白成军之“荒宴”,故不能承担内安外攘之历史责任。诗人的立场是民族的立场,而非仅明朝遗民的立场。  相似文献   
75.
明清时期,徽州乡村社会在土地交易、动产或不动产的借贷与典当,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复杂多样的乡例.它们产生、发展并实行于民间,是民间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变通性和模糊性.尽管其中有诸多不合理甚至不合法之处,且地区性差异明显,但它们的存在对维护乡村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6.
通过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汾河下游地区旱灾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尺度来看,旱灾发生的频率大、持续时间长,2级以下的旱灾发生的频率最高,3级、4级相对较少,在明中后期、清中后期,发生重度和特大旱灾的频次相对较多;从空间尺度来看,临汾盆地中心是干旱发生的重灾区,周边山地、有支流流经的地区旱灾发生相对较少,入黄口附近因黄河的顶托作用受灾较小。  相似文献   
77.
78.
伊名 《当代老年》2009,(9):22-22
宫妃们的“工资”早期是实物供给制,发给稻谷、生活用品。唐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则多以货币形式支付为主,发金子、银子,即所谓“发元”,与现代上班拿工资的方式就比较接近了。  相似文献   
79.
明清赋学论     
徐志啸 《晋阳学刊》2012,(5):115-121
明清两代在中国赋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虽然其时赋的创作已呈现另一番景象,但赋的整理汇编和对赋家及其赋作的评论和研究,则出现高潮,尤其清代,涌现了不少论著,包括赋话类著作,标志着赋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值得引起当今赋学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80.
明清时代是中国言情小说的繁荣阶段.童心、至情与性灵等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明清言情小说的创作与成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文学批评理论充分肯定言情小说这种俗文学的价值,为中国文学批评重视雅文学的传统格局融人新风,从而推动明清言情小说迈入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