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18篇
劳动科学   22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7篇
丛书文集   333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679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当事人有时会对民事行为据以成立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提出异议。这样,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确定往往成为民事诉讼审理和裁决的先决条件。对于这一问题如何解决,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均未作出明确规定,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也众说纷纭。法院必须走出在民事诉讼中不能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观念误区,并对民事诉讼中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相似文献   
22.
三台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自2003年4月成立以来,检查用工单位325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152起,立案调查违法违规案件35件,处罚款7.5万元;协助社会保险扩面110余户。涉及职工9161人,协助征收社会保险费3182万元;追回拖欠劳动工资和其他经济损失31万元。有效规范了全县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有力推进了三台县的劳动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23.
本文基于民事诉讼目的与司法制度(尤其是与民事审判权关系)作用的相互关系的事实,透过中外法制国家关于诉权和诉讼目的论的学说现状,分析了民事诉讼制度运行所依赖的人民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请求权关系的内涵,阐述了审判机能与民事诉讼目的论、民事诉讼构造与纠纷的解决等关系,从而主张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在于解决民事纠纷。  相似文献   
24.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诉讼活动。从两种诉讼解决的争议、立法宗旨、对救济手段的选择原则、当事人地位是否特定、诉讼证据、诉讼程序、诉讼执行等方面对两种诉讼活动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领会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立法精神,有利于参与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活动,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5.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条件,提出我们在完善法院调解制度的同时,应当注意良好诉讼观念的培育,应当在公正与效率的主题下对调解的社会价值观和诉讼价值观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26.
与普通裁判相比,司法确认裁定的既判力范围具有诸多特殊性,但立法对该问题的规定确尚未明晰。司法确认裁定的既判力在主观范围层面,应对当事人、法院和调解组织等相关主体均产生拘束力;在客观范围层面,裁定的主文和理由均应具有既判力效力;在时间范围层面,既判力基准时应为裁定作出时,既判力确定时应为裁定送达时;在效力范围层面,应包括再诉禁止效力和遮断效力,但不包括预决效力。基于以上认识,立法应对司法确认裁定既判力损害的主体设置相应的程序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7.
2015年5月1日起中国正式实施立案登记制,将案件受理制度由审查制改为登记制,这符合当事人诉权保障的趋势和需求.立案登记制具备诉权保障的功能,可以多维度地践行诉权保障理念,但同时也带来了实践中的滥诉和法院案件数剧增等现实挑战.司法权的属性决定了司法的有限性,其不能解决所有社会纠纷.当立案登记制给审判实践带来的挑战遭遇司法有限性时,势必出现一定程度的冲突.为了平衡这种冲突,需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立案登记制的改革路径:明确立案过程中登记与审查的关系;制定和实施受案范围的负面清单;健全减少需求供给的配套措施;推进立案环节案件的甄别分流;构建滥诉的惩治与防范机制;减少非司法负担对法官职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对虚假民事诉讼相关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9.
处分原则是最能反映民事诉讼特色的基本原则。由于诉讼传统、理论以及观念的差异,各国关于处分原则的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模式:大陆法系的"处分权主义"、英美法系对抗制下的处分原则、苏联的"职权干预式"处分原则。其中,大陆法系的立法模式为中国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处分原则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30.
国家主体型、国家—个人主体型和个人主体型三种不同类型的程序主体性,反应了诉讼程序从国家控制到个体的人的自由的发展趋势。现代诉讼程序强调程序主体的个人主体性,个体的人应当成为程序独立的自主、自在性主体,这就需要其在诉讼程序中具有独立的属己利益支撑。民事诉讼程序应当淡化国家色彩,以个人的程序利益保障为基点,实现个人的独立性程序地位,进而使民事诉讼程序获得真正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