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夏洛特·吉尔曼的《黄色墙纸》作为女性批评家重新挖掘的早期女权主义文本,一直以来在文本的意识形态价值和意义上存在着诸多争议。从叙事心理学角度探讨《黄色墙纸》中形成性别刻板形象的原因是性别角色期待的不同,而自我叙事的策略对女主人公疯癫的意识形态意义解读具有更切实的价值,填补了女权主义解读方式的空白。  相似文献   
32.
33.
基于西方哲学中理性与非理性之争日益激烈,以及现代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原因,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疯癫形象及其研究日益增多。国外研究中性别疯癫研究、男性研究逐渐取代女性疯癫研究,断代史中的疯癫研究成果丰富,少数族裔研究成为特色;国内多隐喻研究和女性疯癫研究,同时在理论运用、研究深度以及研究文本创新方面存在不足。针对国内研究现状,需要加强男性疯癫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此外尝试运用新理论进行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34.
疯癫作为一种精神或行为现象,它的历史是与西方资产阶级理性之间交流、争斗、冲突、断裂的历史.自中世纪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理性以道德作为工具对疯癫进行排斥、压制.  相似文献   
35.
新时期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出现了一系列风姿各异的疯癫形象。疯癫人物形象在如何叙事以及叙事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叙述视角的特殊性、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以及叙述模式的反讽性等等都和作品中的疯癫人物形象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36.
福柯和德里达是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哲学思想和文学批评领域里的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关于两者的思想差异理论界有多种看法,如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的不同上,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在思想性质的不同上,有人认为主要表现在文本阅读方式的不同上.本文在解读那篇曾引发福柯和德里达激烈论争的论作<我思和疯癫的历史>的基础上提出福柯和德里达的思想差异主要表现在他们清理和改造传统的思想文化的思想策略的不同上.  相似文献   
37.
路翎小说中描述的疯癫诸相,如自虐、极端狂妄自大、虚妄的幻觉体验、道德上的自我惩罚、情欲绝望的兽性等,既是社会真实情状的书写,又是他的挖掘人物“原始强力”和发挥作家“主观战斗精神”文学观念的集中体现;这不但强化了作者对造成疯癫的黑暗丑恶社会愤怒的控诉,而且拓展了人性书写的空间。  相似文献   
38.
澳大利亚女作家埃莉诺.达克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克里斯多夫的序曲》为她赢得了诸多荣誉和认可,同时也多次被提到是一部勇敢的小说。对这一评价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但仅仅从它的主题来看:女权主义和疯癫,这两个彼此融合得很好的主题已经足够在当时的评论界引起极大的争议了。本文试图透过这部勇敢的作品剖析达克的女权思想并呈现她关于疯癫与自由的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39.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展示了西方社会三个阶段的疯癫状态,随着理性化的不断发展,非理性与理性的关系一直是社会探究的焦点。笔者借鉴福柯对疯癫的理解,发现“眩感”和“日光”正是现代社会非理性与理性的特征关系,并试图分析当下社会中狂躁症和忧郁症、权力暴力运作、精英阶层的规模化外迁等疯癫诸相的状态,以探究社会行动结构的发展。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通过权力话语实践,非理性的疯癫诸相将逐渐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40.
疯癫作为一种精神或行为现象,它的历史是与西方资产阶级理性之间交流、争斗、冲突、断裂的历史。自中世纪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理性以道德作为工具对疯癫进行排斥、压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