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31篇
丛书文集   192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382篇
社会学   69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外资征收概念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冰 《学术论坛》2007,29(2):89-92
外资征收一直是外资保护中的核心问题,晚近有关征收的理论与实践使外资征收概念的新发展尤其是法规征收备受关注和质疑。对于为社会管理目的实施的规范性措施给外资财产造成的价值减损(法规征收)是否属于间接征收并具有补偿性,尽管没有一致答案,但对补偿性法规征收,还是可以粗略地刻画出几个主要构成要素:措施对外资财产的干预程度、措施的性质以及措施对投资期望的干预程度。我国在面临完善各种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的情况下,在有关国际规则谈判和国内立法中应注意到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02.
针对理论界有人提出通过降息来阻击热钱的观点,从现实经济条件下是否具备足够的降息空间和降息能否从经济利益上阻止热钱进入这两个方面提出了质疑,并得出在阻击热钱的过程中不宜以降息为手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3.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者。为此,本文将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4.
质疑是创新的前提,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提供机会多让学生质疑以及放弃权威鼓励学生质疑等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5.
本文试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入手,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6.
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议论文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善学,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07.
标点《十三经》是一项浩繁艰苦的工作,整理者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当。笔者经过研究《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发现《礼记正义》标点中有21项不妥之处,现提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创新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处于不断构建、升华过程中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起来,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关注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9.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人之言,充分说明了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课堂提问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思源于疑!”由此可见,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工作者,就要促使学生提问。  相似文献   
110.
原载于《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 0 0 3年第 6期的寇鹏程先生的文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三重困境》 (另见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 2 0 0 4年第 2期 )指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存在着三重内在的困境。笔者认为 ,“三重困境”的提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这里一一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