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04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408篇
社会学   4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461.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是世界文学的瑰宝,本文试图在历览前诸的基础上,从莎士比亚戏剧的情节结构和 表现手法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62.
基于14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作家乔叟、莎士比亚及狄更斯所塑造的犹太人物形象分析,发现犹太人的总体形象在英国文学中带有一脉相承的负面特征。这种负面刻板的模式化书写应源于基督教世界对犹太人长期的制度性歧视及社会集体无意识的传统偏见。然而,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这些模式化的书写同时带有细微复杂的差异性——乔叟通过基督徒“以恶治恶”及滥用惩罚的叙事对社会普遍的反犹情绪进行了客观性消解;莎士比亚借夏洛克之口对犹太人的弱势地位表示了矛盾的同情;狄更斯则赋予了恶棍费金一丝人性,借此表达对基督教济贫院的强烈反讽。这些差异化的书写体现了作家人文关怀的自觉选择和对现实批判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英国及整个欧洲社会对待犹太人态度的逐步转变。  相似文献   
463.
比亚的语言是个久经探讨的问题.莎翁具有高深的语言锤炼艺术,他经常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文采飞扬,言简意深.在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多处使用多重复义,具体体现在对不同行业词语的使用,文化典故的运用,以及丰富多彩的意象上,这种释义的多重性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意境.从诗歌三复义的角度,即语言复义、文化复义和美学复义,分析十四行诗中的多重复义,重审其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464.
陈梦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118-124
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为非洲获得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素有"非洲的莎士比亚"的美称.他在戏剧创作上时常以莎士比亚为师,推出了《狮子与宝石》《森林之舞》《裘罗教士的磨难》《死亡与国王的侍从》《巴阿布国王》等一系列颇具莎士比亚艺术风格的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经常出现的五幕结构、五步韵律等结构特点,而且借鉴了莎士比亚的死亡描写、预言描写、狂欢仪式、丑角编排、内心独白、词汇表达等创作技巧.索因卡对莎士比亚创作艺术的借鉴既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价值体现,也反映了索因卡融会贯通和开辟创新的戏剧才能.  相似文献   
465.
466.
莎士比亚既是英国文学史上忧郁主题的集大成者,亦是不可超越的丰碑。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忧郁主题并不像浪漫主义诗人将个人精神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而是对时代思潮、自然灾难和历史记忆等社会生活的深层思考。忧郁,就像英国阴霾而又冷淡的空气一样,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无处不在,无论高低贵贱男女老幼无一豁免。莎士比亚融会了费奇诺天才忧郁论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塑造了文学史上最典型的忧郁王子哈姆雷特的文学形象,并以小冰期、瘟疫、旷野、海难等作为内心沉思的工具,用独白和对话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最为重要的是将战争、政教矛盾和世俗忧患交织在一起,在气势恢宏、史诗般的历史剧中,铺开了忧郁时代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467.
李鑫 《天府新论》2020,(1):156-159
21世纪以来,傅光明先生立足当代中国文化语境,重拾莎士比亚翻译,出版的译作在学界引起诸多反响。2019年10月19日,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莎士比亚诗剧在中国’学术研讨会暨‘傅译莎士比亚’对谈会”在西南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四川等地高校及研究机构的50余名莎学研究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与会专家围绕“莎学”研究的历史与当下莎剧的译况展开,就莎剧的“原味儿”、傅译莎剧的特色以及莎剧翻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468.
莎士比亚研究理论化趋势自1980年代以来日益显现,对应了文学研究在学科交叉和多元视角下的发展态势。本文以亚登书局的莎士比亚理论系列(Arden Shakespeare and Theory)中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莎士比亚与经济理论》为切入点,对其跨学科的莎学批评视角和观点进行分析与评述。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经历着各种经济转型和重大变化,而其中新经济语境下社会、心理、美学、伦理等方面的微妙变化让莎剧和经济学发生了批评的关联。莎剧创作、表演和莎士比亚时代的剧场究其根本并非单纯的美学艺术事业,更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商品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梳理和厘清“经济”一词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莎士比亚影响的关系,莎士比亚时代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的经济学转变,以及相关的重要观点和案例分析等一一被阐明。通过莎士比亚的创作和经济学视角的批评,我们能进一步领悟人类和金钱相互主客体转化的现象和进程,并深入观察和了解莎翁时代英国社会在心理、文化和社会上的变迁。  相似文献   
469.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社会意义最为深刻的一部,反讽艺术的运用是其显著的艺术特色。剧中对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戏剧反讽的娴熟运用使该剧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意蕴深远的多棱镜效果。  相似文献   
470.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渗透着"崇真"思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注重完整引入莎剧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典型意象等文化信息;二是尝试如实传达莎剧的冗长定语、条件状语从句以及十四行诗等语言形式;三是积极引进"戏剧文本类型"以及学习西方戏剧意识。梁实秋译莎的"崇真"思想与他"和而不同"的哲学倾向以及当时"欧化"风尚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